《編號:回返——“坳上”圖式》作品邀請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11 14:24:3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策展人:劉文俊

開幕時間:2014年8月16日10:00

展覽時間:2014/08/16—2014/08/21

展覽地點:哈師大美術館(南崗區)

參展藝術家:劉建軍 / 吳漫琪 / 潘映蓉 / 何惠 / 姜國棟 /

主辦:坳上藝術畫廊


《風景裏的那條河》 60CMX80CM 2013年

文 | 劉文俊

展覽理念:作為潛在記憶中已有的認知經驗,鄉土風景是一種古樸的、原生態的、美的景觀圖式。但隨著城市化過程快速發展,原生態的地域(空間)範圍正在被剝削和操控;在面對現狀的“非生物景觀”龐大的陣勢中,原生態默默的承受著被壓制和分割的狀況,致使最源頭的根已而變的越發渺小。在已有視覺經驗和感受基礎上的個體或群體,以其自身對鄉土風景圖式的主觀情節引欲潛意識中對原生態體系結構的回返。

原生態作為重要的資源根基參與著各種建構,然而在現代性社會的構建中,逐漸喪失了他本有的基本屬性,致使一切在自然狀態下生存的東西發生了異變。原生態作為一種質樸原始的美,是健康人性和理性生存的典範。在散發著鄉土氣息的原生態中,“鄉土”作為其一個底蘊豐富的概念一直存在著,在鄉土景觀的複合體即生態構造中原生態的風光、山林、田野,共同形成了原生態的生存環境和鄉野的自然景觀;在人類長期勞動中,人與自然、人與生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生體現了鄉土情結的核心價值觀和主要的人文內涵,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精神文明中已成為各種創新和創作的源泉,是一種正能量的精神價值。現代社會對正能量的呼籲聲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説明瞭這種原生態的價值正在流失,傳統鄉土的景觀結構在遭受著極大的衝擊。在這種遷、拆、平,簡單化的城市模式下,原生態的真實即一種規律性的繁衍積澱正在被現代化的虛擬、浮躁的更替變化所消減;原始風貌、文化景觀、鄉土情結也在被遺忘。在“非生物景觀“極速發展的趨勢中,對回返原生態的景觀圖式在被探討、構建和尋求。

圖式即一種對事物概念的認知結構,是潛意識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也受環境的影響不斷變化,是一種動態平衡的發展;其主觀因素也會對認知過程和結果産生重要影響。在被現代景觀模式逐漸同化的原生態鄉土圖式中,以新型城市化為模型的圖式充斥著無意識狀態中對原生態環境的認知結構,在主觀意識下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圖式景觀。但由於人類成長髮展一直根基於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下,在潛意識的記憶中也早有存在著對原生態的認知經驗,構建著一種原生態的鄉土記憶圖式,即:田野的斑斕色彩、鄉村的恬靜氣息、林木的蔥郁、山崗起伏和緩流蜿蜒。隱約顯現于其間的村落,一種傳統的農耕文化對“桃花源”般理想的生存環境的嚮往。在社會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受現存環境的影響,潛意識被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所壓制,鄉土圖式化記憶被城市化圖式所替代。

作為一種鄉土定義的代名詞“坳上”,亦是一種自然的原生態模式。詞義為“山間平地”一個處於獨立的能保持本原的地域空間,是一種小範圍的地域範疇,是原生態的地點標簽,“坳上圖式”即是一種原生態的圖式經驗。《編號:回返——“坳上”圖式》展覽的參展藝術家,他們在作品創作中往往潛在著原生態的鄉土精神與工業化的城市理念相對衝;城市的虛擬、喧囂與鄉村的真實、寧靜;城市的消費欲求與鄉村的恬淡閒適;城市的隔膜冷落與鄉村的親近熱情……種種的反差形成了遊移的精神空間。作品便是此間尋找精神去向的産物,或是生發于中的內心獨白。他們的作品圖式千差萬別中卻有著極為相近或相同的視覺導向和啟迪的內心世界相聯繫,是一種對鄉土情結的精神回返和潛意識的激發。原生態是他們精神世界中的根基和創作源泉。“編號”做為空間內部有序的編排序碼,有其獨特的存在方式,這種編排序碼被廣泛的運用於各個空間是一種工業化社會後的主要組織和控制形式。他可以代表著現代化的城市進程,也是一種空間內部的控制體系。

展覽的作品主要都是以描繪原生態的自然風光為主,是一種從城市空間到自然景觀的反樸。作為認知經驗及客觀記憶來講,原生態的景觀圖式都有著個體或群體的主觀情結的體系結構,也是一種面對現狀對記憶中原生態圖式的回返。


《山溝》 50cmX60cm 2013年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