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承辦的“大美尋源——辟雍雅集·集賢篇”4月26日下午三點將在北京國子監舉辦。此次展覽參展的藝術家主要以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美術創作研究中心書畫家為主。
此次展覽打破以往以展為主的固定模式,繼承傳統文人的雅集形式,以展為主的同時增強活動的學術互動及藝術交流功能。同時,活動定在春意盎然的季節舉辦(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兩千餘年的孔子誕生的時期),結合傳統文人雅集的形式聚合於乾隆皇帝講學的辟雍,所以此次活動亦稱為“辟雍雅集”。
辟雍是古代西周天子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辟”通“璧”,意為環形玉,古代大璧為天子禮天之器;“雍”古字也寫作“廱”,意為四方有水、土在其中。“辟雍”這兩個字很有象徵意義,意為王道教化圓滿如璧、不絕如水。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美術創作研究中心舉辦辟雍雅集的地方是在北京國子監內,乾隆皇帝曾用這裡作講學之地,“辟雍”因此具備了更進一層的象徵意義——國家文化的至高點。當然封建王朝已經成為歷史,此次借“辟雍”舉辦雅集活動,也有深層的象徵意義: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中國集藝術研究、創作、教學活動三位為一體的最高學術機構,是中國藝術領域的至高點。其美術創作研究中心的書畫創作也應體現當代藝術創造的最高境界。
雅集這種形式,古已有之,比較早的如三國魏時三曹父子與建安士子,他們雲集鄴下,常常宴遊酬唱。其他為大家所熟知的還有東晉的蘭亭雅集、唐朝的桃李園雅集、北宋的西園雅集、民國的東皋雅集等。文化人聚集一處,講論文藝之道,切磋書畫藝術,不僅激揚自身的創作思緒,也會對社會文化風氣産生強烈的輻射、引領作用。像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通過蘭亭雅集留下了稀世珍品《蘭亭序》,對中國文化和書法的影響至為深遠;而一般的文人也唱和不絕,如清代揚州很多文人依託園林山水進行各種形式的雅集活動,據説達到了“文酒之會無虛日”(清蔣德《南齋集序》)的程度。這種熱烈的文化景觀吸引了很多外地的藝術家,於是帶動揚州成為當時南方的文化藝術中心,在當地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跡、文化遺存,其影響至今猶在。
中國藝術研究院聚集了許多國內一流的書畫家,展覽活動非常頻繁,但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交流卻相對顯少。雅集這種形式更多強調即時、即興創作,也強調命題創作,這對於藝術家來説是一種很好的鍛鍊,而且這種形式也會提供藝術家現場互相觀摩交流學習的機會,會激發藝術家創作更多的藝術精品,也可能會留下很多可以與史上的文人雅集相媲美的藝壇佳話。
“辟雍雅集”既繼承了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同時還緊隨時代後續會在國子監不斷展開中國文化大講堂等系列活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辟雍雅集”的影響力會不斷擴大,引領藝術界切磋琢磨、互相學習的新風氣。為當代藝術創作的繁榮,為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以及推動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做出應有的貢獻!(李勇)
延伸閱讀: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美術創作研究中心
“大美尋源--辟雍雅集”活動
為了落實黨中央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國藝術研究和北京孔廟國子監博物館簽定了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展覽講學等系列活動的兩年規劃。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全國唯一一所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為一體的國家級的綜合性學術機構, 北京國子監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兩家合作有著前瞻性的意義。
國子監“辟雍”
北京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西元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國子監的中心建築是辟雍,為北京“六大宮殿”之一。辟雍可以説是世上唯一一座專門供皇帝講學用的宮殿;建築形式獨一無二。
辟雍建於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是座四四方方建築,通高34米,除石基外,全部為傳統的木質結構。大殿為兩重屋檐,上覆黃色琉璃瓦,檐角翹起,四條屋脊直達頂部,頂端做成圓型,銅包鎏金,既所謂四角攢尖,鎏金寶頂式建築。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著乾隆皇帝書寫的“辟雍”匾額,這塊華帶匾邊框為七彩九龍祥雲圓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極其罕見。辟雍四週建有圍廊,紅色檐柱、廊柱多達數十根,柱間建雀替,大木構架繪以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四面開門,門窗裝飾三交六碗菱花圖案。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環繞,池岸用漢白玉做護欄,構成“辟雍環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東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橋通達四門,連接內外,構成了辟雍的獨特建築風格,體現了辟雍深邃的歷史內涵。“辟雍”一詞起源於我國三千年前的周代,據史料記載“天子之學曰辟雍”,辟雍四面環水,是周天子學習、議事的場所。辟雍最早是建在湖心小島上的大房子,周邊是水,水的外邊是樹林,天子不僅可以在裏面學習文化政治知識,還可以在四週捕魚狩獵,古時所謂“禮、樂、射、禦、書、數”六藝都可以在這裡學習演練,是一處即安全又安靜的好地方。也正是由於這種優美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它的名稱。據漢代大學者蔡邕解釋:辟雍的“辟”字與玉璧的“璧”通用,就是指周邊的水環繞一週,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圓型,就像一塊無暇的玉璧;“雍”為水中陸地;而“辟雍”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
乾隆是清朝鼎盛時期的君主,他登基的第二年,就親臨國子監講學,可那時太學還沒建辟雍,皇帝講學是在後邊的彝倫堂內設座。乾隆不甚滿意説:“以天子講學于彝倫堂,只可以説是視察學校,而不能説是“臨雍講學”。他幾次提議建辟雍,但都因故沒有實現。直到乾隆48年,年逾古稀的乾隆終於下了死命令:“國學為人文薈萃之地,規制宜隆,辟雍之立,元明以來典尚闕如,應增建以臻完備”。派當時擔任工部尚書的劉墉主辦此事,讓他“兼理國子監事物”。我們知道,辟雍建築跟水密不可分,大殿有水環繞才能叫“辟雍”。但國子監內沒有水,又不能把辟雍建在荒郊野外有湖有河之地。另外,辟雍沒有可參照的建築物,只憑書上簡單的文字記載,要達到既符合古代形制,又要美觀實用,實為一道難題。但這些都沒有難倒劉墉和他手下的能工巧匠們,時間不長,辟雍環水工程的設計就搞出來了。首先以開鑿深井,取地下水注入環池,解決了辟雍環水問題,又在環池搭建四座石橋,直通辟雍四門,形成了既實用又具觀賞性的環橋造型。乾隆皇帝非常高興,誇讚説:“辟雍建築復古而不泥古,循名以務實”。又將他對古時候天子在辟雍內進行敬老尊賢活動時所謂“三老五更”的認識,寫成《三老五更説》一文,也用兩種文字,分別刻在石碑的背面。這樣兩座禦碑,相同的內容,也成了國子監碑亭的特色內涵。為國子監整體建築群增添了幾分高貴的氣息和美感。辟雍為何是面闊三間。其實辟雍也是九間制,你不妨在中間劃一個“井”字,稍一琢磨就清楚了。皇帝的寶座就安放在正中一間的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