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藝 術 家:黃永砅 吳山專&英格 張永和 汪建偉 陳界仁 邱志傑 楊福東 白雙全 馮冰伊 郭熙
學術主持:高士明
策 展 人:郭曉彥 張健伶
開幕:2014年5月23日
展期:2014.5.23–2014.8.24
主辦:紅磚美術館
地點:紅磚美術館(北京市朝陽區崔各莊鄉何各莊)
紅磚美術館開館展“太平廣記”
一部北宋時期編修的小説集合,一部匯聚了數百年來各種傳奇、軼聞、神怪志異、稗史的龐大類書,其中蘊藏了何種在野的敘事能量?又如何在當代成為一把開啟藝術家創作的鑰匙,甚至帶動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各種創作想像?高士明、郭曉彥、張健伶三位學者將策動十位藝術家和寫作的力量共同參與展覽,通過“太平廣記”集中呈現他們的解讀。與此同時,更大的創新和挑戰還在於,帶領觀眾不止是被動的觀看、而是更能動的參與,乃至成為積極的寫作者中的一員,以富有行動性的姿態證明“在野的知識”所帶來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共鳴。
“宋四大書”之一的《太平廣記》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三月,太宗親自下令編纂《太平廣記》,該書成于次年八月,與《太平禦覽》、《文苑英華》和《冊府元龜》一起被稱為“宋四大書”。作為一本內容對應《太平禦覽》、以匯集民間傳奇志異為主的大型類書,《太平廣記》全書共有500卷,包含92類6970個故事,其中僅目錄就有十卷之多。雖然出版前因“言者以為非後學所急”而被叫停,墨版被束之高閣直到明代才開始流傳,但恰恰是這些“廣記”于六朝至宋初期間的神怪、傳奇、小説,為後代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和寶貴的素材,並也因此成就了它自身在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從在野的知識中提煉厚度
使用“太平廣記”作為開館展的標題,打動策展團隊的正是它所積澱的歷朝歷代的“在野的知識”,以及由此産生的對於敘事行為的特別關注。在此基礎上,無論是對當代還是未來所提煉的一系列“徵兆”、“影射”、或“志異化”的力量,都是作用於十位藝術家和“寫作小組”創作中的可能性影響。而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在這一系列影響和作用下,作品中由“徵兆”所引發的“命運和未來”、由“影射”所提示的“當下和現實”、以及“志異化”背後的不確定的陌生,實實在在地還原了今天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各種感知。
將“敘事”作為策劃的策略和創作的方法
作為紅磚美術館開館展的“太平廣記”,特別邀請了黃永砅、吳山專與英格、張永和、汪建偉、陳界仁、邱志傑、楊福東、白雙全以及兩位年輕人馮冰伊和郭熙共十位藝術家(組合)共同參加,並且展出的作品均為最新創作。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敘事”作為一種策展方法、同時也是創作策略,貫穿著從創作到開幕、直至展出的全部過程。藝術家在此兼具觀象者、占卜者、記述者等多重身份,呼應並挖掘著藝術本來就存在的敘事潛能;而作品之於社會現實和個人歷史敘述的間隙中,正是一種“在野的知識”的存在,通過“太平廣記”所蘊涵的潛在書寫能量,既折射出十位藝術家長期的思考脈絡與工作線索,又展現了各自分殊的社會想像。伴隨作品製作和展覽發生,還會有十本藝術家書(Artist Book)出版發行,內容有的出自藝術家個人之手,有的是學者的總結和分析,成為展覽學術研究和深度解讀的具體延伸。
在寫作中發掘與實驗
作為一次反常規的展覽,“太平廣記”希望能夠“活化”作品而非常規展示。因此滲透其中的寫作行為,既是對展覽深度的發掘也是策劃手段上的創新。賈勤、朱琺、惡鳥等多位“潛在寫作”的漢語實踐者將從布展階段開始嘗試在地書寫,從而形成多層次的敘述空間,構成在我們所熟悉的物化作品之外的另一種與自我敘述、批評甚至謠言和想像相關的實際存在。
平日裏的這些“潛在寫作者”們並不以寫作為職業,文學研究、書寫創造、另類出版只是他們的愛好。他們是潛伏在主流學術研究和大眾出版之外的、真正習慣從在野的知識中生産力量的群體。其中賈勤精通國學、熱衷於《説文解字》,出版過《現代派文學辭典》並編譯過古印度聖詩《安陀迦頌》;朱琺以越南漢文古籍和博物學為主攻方向,主編出版《越南漢文小説整合》,並著有《卡爾維諾與計畫生育》、《安南恠譚》;惡鳥從事電腦程式開發,2011年創辦“聯邦走馬製作”專注于獨立出版,目前已出版22本書籍。作為在地書寫的具體呈現形式之一,一本虛構的《美術館使用指南》將在空間、文學、和敘事關係的探索中,挖掘美術館建築中潛在的敘事能量。
生長于郊外、懷擁有園林的紅磚美術館
紅磚美術館地處北京市東北部何各莊一號地國際藝術區,由企業家、收藏家閆士傑和曹梅夫婦創辦,2012年12月初步建成並試運營,將於2014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作為一號地的地標性建築,紅磚美術館佔地面積近二萬平米,其中包括8000平米的室外園林。主體建築方面:地上部分設置有8個展示空間,包括3個集兒童活動、公共教育等功能在內的休閒空間、1個接待大廳、1個藝術衍生品空間;地下一層配有三間適用於影像作品的放映室;而院內部分則設置有學術報告廳、餐廳、咖啡廳、會員俱樂部等配套功能區域。
美術館的建築設計由著名建築師、北京大學建築研究中心教授董豫贛擔綱,與周邊土地相結合、在原有環境中生長,採用紅色磚塊作為基本元素,輔以部分建築上青磚的使用,打造出一座配備有當代山水庭院的園林式美術館,並也因此成為紅磚美術館在眾多美術館建築中脫穎而出的最大特色。觀眾在這裡可以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不僅能夠觀看到室內的作品展出,亦可遊弋于戶外各種景觀之中。獨特的建築語言和創新的園林景觀為當代藝術與文化的發生、碰撞、呈現,提供了不同於傳統美術館的多種可能性。
目前紅磚美術館的永久收藏包括有:克裏斯丁· 萊默茨(Christain Lemmerz)、奧拉伕·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 邁克·魁恩(Michael Kvium)、托尼·奧斯勒(Tony Oursler)、黃永砅、吳山專和英格等等國內外重要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其中部分藏品還曾在2012年12月試運營初期的收藏展中進行過展出。
未來,依託本館空間、景觀和地域特點,紅磚美術館將致力於當代藝術的深度研究和典型呈現,以具有學術性、前瞻性、國際性的一系列策展、駐地、教育、出版等活動打造藝術推廣與交流的國際平臺,形成北京文化藝術生態中的新的共同體,併為公眾提供優質的藝術教育和文化休閒資源。同時,也是在此過程中,以實際經驗為中國當代民營美術館的運營與發展模式提供可行性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