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策展人:林善文
參展人:李季 欒小傑 潘德海 唐志岡 曾曉峰
開幕酒會:2014年3月22日 下午3點
展覽日期:2014年3月22日--4月13日(週一閉館)
展覽地點:袁曉岑藝術園
地 址:昆明市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紅塔西路26號
主 辦:雲南油畫學會、袁曉岑藝術園、雲南百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協 辦:雲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比一品牌設計諮詢公司(昆明) 雲南君頂酒業 涵陽科技有限公司 昆明廣播電視臺《盛世典藏》欄目 精品消費報 雲南畫報
相關介紹:
唐志岡、曾曉峰、潘德海、李季、欒小傑都是上世紀50年代末或者60年代初出生的與雲南有著密切關係在中國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所具有的獨特的個人面貌被藝術界和收藏界所熟悉。
他們的作品都不強調雲南特徵,不是什麼少數民族文化,跟各種言必稱雲南優勢和特色的文化主張者不是一路人。他們的作品建立在他們自身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機遇作出的反應,他們在“東張”和“西望”中腳踏實地,他們是當代藝術潮流的締造者和推動者,他們都保有先鋒者的藝術立場。
唐志岡的作品風趣、幽默,他是對有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文化作出批判的人。他從現象中切入本質,敏于觀察並懂得政治。不管是否在中國的批評界最初提出“玩世現實主義”或者“政治波普”的概念的時候他是否在場,他都是我認為的這兩個藝術流派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具有樣板戲的特徵。
曾曉峰的作品是中國藝術家中最具有製作感的一位,他的作品充滿想像力和神秘感同時充滿現實主義批判的鋒芒。他站在古老的精神層面去思考,關注醜陋和虛偽的一面, 怪異的現象中有著深刻的現實批判意義,比如“有眼無珠”,“腦無所依”,“衣冠禽獸”這些都是他作品中的潛臺詞。他的作品並不是讓觀眾變得舒服,而是要變得清醒, 他並不叫好潮流,而是反潮流。
潘德海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在全國就因為創作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大名鼎鼎。他被評價為是那一時期最具有個人藝術風格和面貌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樣式和面貌都非常獨特, 他觀察身邊的朋友並做出反應,他的“胖子系列” 和“頭髮越來越少”,都指向物質豐盛和慾望充盈的時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勞動者之歌”和“1966—1976”為普通的蕓蕓眾生塑造肖像,他筆下的小人物栩栩如生。生命的“失落”與心靈的“漂泊”是潘的真正主題,他始終在尋找生命的答案,潘德海是一位充滿懷舊情緒的藝術家。
李季是中國“新生代” 藝術家的代表, 他對物欲主義的批判從未停歇。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市場經濟剛剛來臨,他就敏感的捕捉到了“物質化時代的來臨”,人在社會中的追求與變異。從女郎的時髦型打扮到美女與寵物——肉體的、金錢與物質,情感的缺席以及精神上的虛無感在他的畫中不厭其煩的表述。 近年來他對獵殺珍稀動物的密切關注,讓他從一位對特定群體的觀察和嘲諷者,轉身成為一個更加先鋒的批判主義者,轉向了更大範疇的對自然、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的關注。他從女郎——女郎與寵物——珍稀動物——他的表達顯得越來越內斂和切中要害, 他的愛變得更加博大。
欒小傑是一位表面上並不關心政治、社會外界發生什麼的藝術家。 事實上他與唐志岡、李季、潘德海、曾曉峰所關心的話題一樣,都是社會病,只是他所關心的話題帶有更加私人化的特徵,他關心的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他關心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有“憂鬱症”患者的特徵。“獨角戲”“午夜一點十五分”、“深夜三點四十分”……他關懷的是黑暗中閃現著曙光的世界。這種私密、內心的獨白在他的作品中不厭其煩的陳述。他對一個“細胞”持續地觀察和研究,作品中帶有的些許自傳的性質讓他進入到了“老中醫”的境界。他的一些列作品破解了一個憂鬱症患者的家族史。
五位藝術家,他們都有著特定的本領站在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坐標中。他們各自在自身藝術文化體系中創造出值得與人分享的思想。他們的作品放在一起構成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病景觀,同時包含建設性的意見。他們所談論的話題既適應中國也能對應西方。我們很難用誰畫得更好的標準去討論他們的作品。 在各自的領域除了他們自己,沒有對手,他們彼此給自己開拓了一片足夠寬廣的領域,不管是在紙面還是布面,他們對自己想説的話都表達得流暢自然。
策劃他們的紙上作品展是想讓大家更加的清晰的看到他們思想的來源。在一幅“鴻篇巨制”的代表性作品誕生之前,他們都習慣先在紙上有所操練。紙上作品是他們思想層面的最初載體。這些作品也許更加生動、形象, 手感更強。當然, 並不是説這些作品附屬於他們的另外一件或者另外一批作品。在我看來,這些作品與他們的布面作品並沒有太大區別, 只是媒材運用的不同,都是嚴謹認真的精美之作。在收藏上更加經濟科學卻並不減少藝術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