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開幕時間:2014年3月1日(週六) 16:00-18:00
展覽時間:2014年3月1日至4月13日
藝術家:遲群,董大為,姜吉安,鞠婷,李戰豪,劉任,施元欣,徐若濤,張如怡,周范,智軍
策展人: 于艾君
展覽地點:季節畫廊,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06北三街
所有機器都是人的機器。誠然,在這裡,機器只是一種隱喻、一種意志。在傳統或保守的藝術語境裏,藝術的“原真性”是任何機器複製手段都無法達到的,不管科技發展到何種程度。此話題暫且不予過多討論。今天,部分藝術家將具有複製屬性的機器行為本身,作為一個問題點和操作方式,提示出來,這無論如何,都具有探討和研究的必要性。
當試圖在藝術中尋求價值認同的人,面對複雜冰冷的機器時,他們一般會説,不,這不是我想要的。但當直面某些看似機器所為實則手工巧奪的視覺作品時,他們往往會説,哦,原來人手可以將形象控制到如此程度。是的,這些以極端理性的、克制的方式去完成的作品,會使我聯想到藝術家勞作時的狀態,通過手工帶出單純的信念和敬畏感。那是一種讓人愉悅的、使人由喧囂遁入寧靜,在“我執”中去“我”的狀態和感覺,有序、按捺,最令我心嚮往之。在我看來,這些藝術傢具有機器控制色彩的極致手工,首先是“勞動密集型藝術”,尤其是李戰豪、施元欣、張如怡、周范等人的作品,藝術家們以這種身體力行的方式達到“自我反思”,用儒家的説法是“慎獨”和“主敬”,姜吉安認為這種律令是藝術進入社會的一個基本道德。在目前機器文明高度發達以至難能自控的時代前提下,這種創作方式不僅並不孤獨,反而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蔚然景觀,它們存在於大眾識讀與學院技藝素養之間,存在於個人手感、溫度與對機器美學的個人理解之間,因此,這種寫作天然獲得了一種曖昧的藝術倫理——不能不説,曖昧是這個時代最明確的的特徵。
我們選擇了11位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通過作品和文本,來對以此狀態進行創作和思考的藝術群體進行呈現和理論梳理,藉以探討視覺藝術的手工可能,以及手工與機器或機器化之間的中間狀態和概念邊界。無論是使顏料成為雕刻對象的鞠婷、別具匠心的“物質繪畫”實踐者董大為,還是將細密絹畫納入具有中古氣質的繪畫裝置的姜吉安,抑或將被恣肆的線條所破壞的“圖像現成品”複製成油畫的徐若濤等,這些藝術家都提示給我們一種類似禪修的工作方式和必勝信念,這使得他們能把冥思或勞動體驗視為通道,甚至把身體視為機器,在時間序列中,重置物像或莫須有之痕跡,如春蠶吐絲一般,將等待組織加工的思維原料編織成為可視的神奇。他們的實踐,作為一種態度也好,方法也罷,都在具有中立語意的同時,明示了一種美學鋒銳,尤其,這鋒銳與那種沉溺于材料涂寫快感的,甚至帶有泛化抒情和濫情的藝術形成鮮明對峙。這同時也説明,側重表達社會學和社會現象學的藝術並非當代藝術的唯一王道。
部分參展作品:
姜吉安 手卷&剩餘價值,210x50cm, 絹本繪畫裝置 2013
徐若濤 橢圓+紅小圖, 布面油畫 87 x 200cm 2012
智軍 十字路口系列:去年的田埂, 40cmX254cm2012
董大為 斷層+Sa1,50x65cm,紙開工克筆,2014
周范 思鄉病 , 紙上作品,74 X 42 cm, 2013
張如怡 物體2013.04.26”,油畫板上綜合材料20x30cm,2013
遲群 金剛1,100x150cm,布面油畫,2013
鞠婷 顏色知道答案NO.5,180x150cm,2014
李戰豪 w先生、材料紙上鉛筆、19x10cm,2013
劉任 95小時10分鐘 油畫在草紙上 26 x 11cm 2011
施元欣 困獸,76.5cm×57.6cm 紙本繪畫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