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遊戲——旅法畫家葛峰個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3-11-29 17:09:39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海報

 

展覽主題:默·遊戲——旅法畫家葛峰個展

出 品 人:谷燕

策 展 人:梁克剛

開幕時間:2013年12月7日15:00

展覽時間:2013年12月7日——12月22日

展覽地點:元典美術館

展館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望京廣順北大街利澤西園112號

 

葛峰先生作為70後於2001年赴法國留學,在十餘年的旅法的求學與生活中,葛峰先生創作了大量的油畫作品,自從八十年代留學潮以來,陳丹青、徐冰、艾未未等人構成了留學美國的這一代藝術家,而黃永砯、楊潔昌等人構成了留學法國的藝術家群體,之前一代藝術家所表達的更多的是中西文化的衝突與碰撞下的結果,這一代藝術家在今天來看受到了足夠的關注他們所關注的問題成為一代人的美術記憶,而新一代的留學潮形成的畫家現在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葛峰先生作為第二代走出國門藝術家,他這些年來的創作似乎可以作為一個個案來呈現他們這一代旅法藝術家的風貌。

葛峰早年在中國接受藝術教育,然後出國接受西方的藝術教育,中西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長期生活都具備了對於兩種文化形態與藝術教育形態的足夠了解,而他現在又生活工作于法國,從葛峰先生的經歷,有兩個可以從兩個標簽性的角度來談,一個是七零後藝術家,一個是旅法藝術家的身份,首先七零後藝術家這個群體其實是多元化的,藝術批評者嘗試給這一代人做一個總結性的歸類,比如青春殘酷繪畫,比如卡通一代,其實最終發現七零後是很難歸類的一代人,在文學界,七零後有摩羅和余傑、笑蜀這樣的作家,也有衛慧、棉棉這樣的通俗作家,所以總體而言在迎來改革開放的這一代人身上背負了更為複雜多變的歷史背景,他們的青少年時期經歷了八十年代的理想主義,九十年代他們見證了中國消費社會的生成,所以這一代七零後的藝術家很難作為一種集體被歸類為哪種流派,他們的藝術史在未來被書寫不會出現類似于他們的父輩的“傷痕美術”這樣的歸類,總之七零後的藝術是多元的,今天大家對於七零後的藝術是需要重新認識與重新定義的。

其次是旅法畫家的身份,與其他所有時代出國的藝術家一樣,葛峰在剛抵達法國的時候也是焦慮的,這從他的文字中可見一斑,葛峰寫道:“2001年,當時初次面對歐洲的當代藝術是那麼的不知所措。自認在國內已經畫了10年,熟知很多繪畫技巧,也讀了很多藝術的書籍和評論,自認了解西方的藝術史。但,在法第一年,感覺自己所知的的一切都成了歷史的一部分!都是過去時!在種類繁多的,浩瀚的當代西方文化面前:那種震撼感,迷失感,失落感,使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遠離了我所熟知的繪畫”。葛峰先生的一些感觸與後來的創作體現了這種文化上的困惑與迷茫,同時這漫長的十二年成為問題解決的十二年,葛峰的藝術經歷是可以體現他這一代留學藝術家的風貌的,尤其是這種文化上的糾結。

到目前為止葛峰的創作系列主要有《手系列》、《未知空間系列》、《快感系列》、《宣紙系列》。這幾個系列的作品完整的體現了一個藝術家十餘年的創作心血,也構成了一個成熟的藝術家的整體風貌,希望元典美術館本次對於葛峰藝術展的呈現能夠引起藝術界同仁對於旅法藝術家葛峰的作品更多討論!

 

展覽作品

《快感系列之N29-醉》,葛峰

《快感系列之N30-醉》,葛峰

1  2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