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紐約 北京 此地 那裏
展覽地點:元典美術館
展覽時間: 2013 2013年10月24日 - 11月5日
開幕時間: 2013年10月24日下午4 - 6點
藝 術 家: 林延 阿洛伊斯-科隆史萊格 韋佳 米謝爾-佛納白
策 展 人:邱燁麟
國界,在不斷國際化的世界中日漸模糊。在此背景下,“地方”的意義,定義起來愈加艱難。特定場域的藝術創作在這樣的環境下又有何種新的意義?有關“地方”的問題也許不再關乎于“此時、此地”之境遇,而是對“此地、那裏”微妙關係的審視。當“地方”這一概念逐漸喪失規範底線的時候,“變位(錯位)”似乎成為了新的標準。此次展覽的四位藝術家,運用不同的物質媒介及創作過程來從一個特定的“那裏” --- 紐約---來探索一個“此地”---北京。這些作品激發觀者對“地方”不同層面之理解:物質上作為地點、環境、境遇,概念上作為處境、條件及狀態。
一個地方可以是一塊擁有確定或不確定界限的區域。既可以是一個特定的地點、一片屬於某人或某個位置的空間,也可以是一個概念上的地方(如:人心中之位置)、一個相對位置、亦或是一個身體上或精神上的特定處境(如:站在某人立場上)。自你出生地起,到你現在所在地,每一階段、每一事件都可以各得其所,但你的人生依舊有太多可以被填補的空白空間。“地方”一詞的不確定性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又將如何為一個地方定位?這裡、這個地方,那裏、那個地方……另一關鍵是則是定位者本身的位置與角度。本次參展藝術家本身其實都很難“定位”。中國人、美籍華人、美國人;居於北京、紐約,還是奔波兩地;創作于北京、紐約、還是兩地來回;加之在特定場域的藝術創作亦包含了在家及工作室之外的第三地……這些位置多元的藝術家此次唯一的共同定位,即為元典美術館這一特定場域共同創作。也許觀者能在這些“定位”與“錯位”之間找尋到自己所屬的位置。
Alois Kronschlaeger (阿洛伊斯-科隆史萊格)與美國學生合作構造于元典美術館的作品中,空間中的每一點都變得可以無限的靈動、可分割、多層次,每一次移動都帶來新的感官體驗。林延的《天》通過水墨、宣紙與光影來捕捉我們生存環境的基本條件從而引發對空氣品質的思考;作品亦自由穿梭于不同界限,將瞬息物化與紙上。
Michelle Fornabai(米謝爾-佛納白)的《傾斜:向中國挖掘》---一首在北京Studio X用當地材料鑄造的“水泥詩歌”,建構了一個處於北京與巴西之間的概念空洞,一個供觀者用想像之風景來填補的空洞。在韋佳的作品中,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基本材料經他的獨特創作過程變換成為新的意義符號,供觀者從身體及內心共同體驗與詮釋。
展覽作品
《No.13140》,韋佳,2013,水質顏料,紙本,畫布,木板,200x170cm
《Sometime, Synesthesia Series》,Michelle Fornabai,2012,ink on piano,285mmx700cm
《多彩的格子》局部,Alois Kronschlaeger,2013,輕鋼龍骨,漆,490x1200x650cm
《多彩的格子》作品模型,Alois Kronschlaeger,2013,輕鋼龍骨,漆,490x1200x650cm
《天》局部1,林延,2013,宣紙,墨,400x400x5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