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圓 窗前風景系列 150×120cm 綜合材料 2011年
開幕酒會:2013年10月12日(週六)下午3:00
展覽時間:2013年10月10日至2013年10月20日
策 展 人:劉北光
展覽地點:北京紅子蘭藝術中心
藝 術 家:涂曦、石建軍、張春華、張夢圓、張勇
營業時間:9:30-18:00(週二至週日)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蘋果社區22院街藝術區6號樓39號
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已經改變了世界的格局面貌,中國的幾次大的社會文化變革終使我們也進入到全球一體的全新視野中來。藝術作品的面貌向來直指其時代的精神氣質,“五四”以來的近代學術界的落寞對文化的出路和方向,探索激勵著每一個有理想的青年在各自的領域孜孜不倦的探索。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浪潮下,有人沉沒有人找到了港灣,這次五位出生在不同年代的青年畫家,用各自的視角通過不同的探索實踐,用駕輕就熟的藝術語言把目光凝固在自己的作品中。“ 物問東西”有兩層涵義,其一是“物”和 “問”,任何藝術都是通過語言媒介的形式呈現作者對作品的預言,從而使之與觀者形成心靈上的交流直至情境上的共鳴。於是怎樣表達,用什麼媒介和技術才能更好的實現形式語言的轉換,這些對作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猶如音樂家選擇樂器和音色,畫家則要找到符合內心表達需求的物質媒介,上升到語言本體層面在語言的零界點進行精神能量的轉換。其二:“東西”和“物”在漢字裏有時可以替換。從詞性上都是“虛實相生”。“東西”不僅是方向的代名詞,也是對物質景觀的統稱。以“物”的方式追問“東西”,無論從文化的角度,還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都不失為一種比較親切的命題。
宋明以來的“格物致之”,講究“格物窮盡其理”使形之將死的儒學又一次死灰複燃,格物追問相較之西方啟蒙以來的科學精神,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偏“心”性的自然感官,一種偏“物”性的生理感官。兩者對人和宇宙的奧秘自然有不同的面貌。
展覽作品
石建軍 紙本木炭二直徑100cm 2010.10
涂曦 空境Vacant situationNO1(180x150cm)
張春華 《叢林》 180X450cm 布面油畫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