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物志”第三回展:王思順
向時間之矢復仇
戴卓群/文
王思順在《長物志》項目的作品名之為“向時間之矢復仇”,這是一個充滿古典情懷和英雄主義的命題。王思順近來沉迷于對事物間某種恒定屬性的物理關係的形而上哲思,不惜主觀臆造種種自認精確的物理關係和客觀律例。
在作品“向時間之矢復仇”中,他將散落于自己生活于其間的黑橋村馬路邊兩件物體搬移至展覽空間,觀念的玄機在於藝術家事先測量了兩塊隨機的物體在其原初位置時彼此間的精確距離,然後在展廳中同樣定置了這一物理距離,藉以恒定化其物質關係。對荒誕不經的定理和原則近乎偏執和極端的捕獲,並不意味著真正獲得了某些客觀法則,其中展現的更重要是藝術家對事物的精緻思考。
如何讓事物持存,確定崇高,永恒性,成為一種無限自我迴圈的焦慮和困惑。我們面臨文明的失落和嚴重的價值缺失感,事物終究是容易消逝的,恒定對我們來説本身就是困惑。面對無意義的世界,雜亂無章的事物,也許我們所能獲取的唯有某種形式的恒定以及對建立秩序的無窮盡焦慮。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時間之矢永遠是單向性的,永遠只能向前流逝。它體現著能量從集中到耗散,從有效到無效,我們無法阻止熵的增加,因而也無法逆轉時間的推移,在此,“歷史”也就具有了實質性的意義。按照這樣一個規律,我們的時間必定走向毀滅,這是一個很悲劇色彩的論斷。
向時間之矢復仇,這一行為帶有很強的文學性和審美性,而且賦予其一種英雄主義色彩和古典主義的美學特質。從這個角度來説,“向時間之矢復仇”是一件很古典的作品,如同古希臘雕塑一般,在希臘的哲學家看來,萬物靜默如靡,萬物皆具神性。藝術家找到了一種在語言上能夠穿透古典精神的形式。
王思順説,事物如果無法持續和被把握,將無法獲得意義,並無時不刻讓人焦慮和不安。我試圖尋找事物自身的理由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