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國現代繪畫作品系列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3-05-21 15:56:52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旁觀者》,布面丙烯 45.5x53cm,2006年

 

開幕式:May 25, 2013. 16:00PM

展覽時間:May 25-June 28. 2013

開放時間:Tue-Sun 10:00-18:30

地址:超城空間,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06北三街

 

現代主義繪畫對美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對傳統與古典美學的批判之上的,因此,不斷追求與創造新美學成為現代主義繪畫的美學目標。新美學也就成為了藝術的現代性在美學上區別於其他一切藝術形態的最主要特徵。這種對傳統舊美學的批判,並不意味著放棄或離開,因為一旦離開,這種批判則無法進行,進而失去了意義。這樣,不斷地反對舊美學與持續地構建新美學成為了一件事情——現代主義藝術以一種極為特殊的方式同傳統建立聯繫,也就是通過不斷地闡釋,分解,破壞舊美學,來建構一種同傳統舊美學之間的建設性的關係。其結果大大不同於將傳統與舊美學連根拔起的後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在批判中繼承了傳統與舊美學,使其DNA在現代主義的持續性攻擊中得以延續。在與舊美學和繪畫藝術傳統的對抗中,現代派藝術,主要採取兩種方法與之對抗:重構或解構。重構的方法是對舊有美學的重組,顛覆其原有的表達與權力的秩序,如內容優先於形式,形式優先於色彩,色彩優先於材料。重構有意識地將這一秩序打亂或顛倒。如:材料優先於色彩,色彩優先於形式,形式優先於內容,從而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和美學呈現。而解構的方法,則試圖擺脫風格的限制。在更深的層面創造性的改造舊美學的表達與權力之間的關係。解構不再關注于內容,形式,色彩,材料等舊美學形式的載體之間的關係,而是去解構這些載體與美學的關係。解構最重要的方法是在舊美學的載體與美學之間,表達與權力之間,閱讀與呈現之間,置入一種對抗性,並以此不斷地生産出新美學。

中國的現代主義繪畫藝術同樣面臨如何面對舊美學傳統的問題,離開,回歸還是批判?選擇批判性的現代主義同樣在方法上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重構或解構?中國本土意義上的現代派畫家,如齊白石,林風眠,吳冠中等諸先生,選擇了重構的方法,逐步將中國傳統水墨材料繪畫中的與西方現代派繪畫作品呈現形式相類似的地方,作為發展其新美學的出發點。而張立國先生則採用解構的方法以建構新美學。例如在2006年創作的《旁觀者》,在一片單純的藍色空間中,突兀的線條或類似筆墨的痕跡,將晃動的人影雜亂的投射到空間中。書寫的臨時性與純色空間的永恒性被畫家對抗性的放置在一起。對於畫面本身,純色與書寫都不再是主導性的,而是互為主導。書寫時的情景變得既重要又不重要。永恒性産生於這種對抗時的瞬間,並可以反覆地被重新解讀。畫面的生動來自於載體與美學之間,表達與權力之間,閱讀與呈現之間的對抗性的反覆解讀。以《旁觀者》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張立國先生在面對中國傳統舊美學時,開創了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的新方法。

張立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老教授協會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39年出生,196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6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從1979年起任教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從1960年代起,張立國的繪畫作品大量參加國內外的各種展覽,並多次被選入全國美展。如,1964年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4屆全國美展;1979年參加在北海公園展出的北京美協畫展;1985年參加在日本宮崎綜合博物館展出的中日友好現代美術展;1986年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當代油畫展》;1987年參加上海舉辦的第一屆《中國油畫展》;1990年張立國在北京歐美同學會舉辦個人畫展。自2000年後,張立國常年在歐洲舉辦個人畫展。例如:2002年在德國卡塞爾的施菲爾特皇宮舉辦張立國個人畫展;2004年在德國柏林的魯道爾夫畫廊舉辦張立國個人畫展;2008年在德國魏瑪市政廳美術館舉辦“寧靜的力量-張立國畫展”。2011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具有回顧性的“張立國繪畫大展”。此外,作為學者型藝術家的張立國還發表了許多論文,如《抽象,科學,藝術, 文明》,《不可避免的選擇》,《世紀末的興奮》,《科學在我心中也是藝術》等,並著有專著:《繪畫色彩觀念演變》。

 


《檸檬色的雲》,布面油畫 45.5x53cm,2000年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