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器——“感應·感動”人工機能藝術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3-04-23 09:04:45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開幕時間:2013年4月28日(週日)15:00

展覽日期:2013年4月28日—2013年5月12日

展覽場地:元典美術館(北京朝陽區望京廣順北大街麗澤西園西門112號)

展出形式:多媒體裝置

主辦單位:元典美術館

出品人:谷燕、梁克剛

策展人:張海濤

參展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後):

卓凡、韓濤、王海元、吳瑋禾、夏國、郭飛、文俊傑、劉成瑞(刮子)、陳明強、羅斯、陳學剛、劉斌、陳友桐、朱殿瓊、鳳妞兒、厲檳源、聞竹、徐弘濱、張永基、田龍玉、劉旭東、黎秋恩、趙域、高鳴+馬小雨

 

主題闡釋

此次多媒體裝置藝術展的主題為“感應器——“感應·感動”人工機能藝術展”,將探討感應器自動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而“感動”則是作為人類文化思想價值判斷的一個支點,與媒介、技術、語言、題材這些文化本體一起表達生存的感受。新媒介技術做為藝術表達方式也必定帶來新的藝術語言結構的變化。在我們的作品中不僅是為了借用技術而技術,更強調每個作品中借技術傳達精神情感的人文境遇。感應器(感測器)是接收信號或刺激資訊後做出快速反應的器件,能將待測物理量或化學量轉換成另一對應輸出的裝置。它用於自動化控制、安防設備等,因此感應器自然帶有控制和警示的延展性寓意,如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警報器、感應水龍頭、自動門、車鎖等生活用品。感應器有很多種功能,如靠聲控、溫度、氣體、壓力、紅外線、磁阻、電量等傳感,在創作中會帶給觀眾各種感官的體驗,結合作品中媒介技術“感應器”把主題範圍縮小些,避免探討的針對性被泛化的可能。感應器的現實實用價值是給我們帶來便捷、減少人力投入、增加辦事效率、確保安全的作用,但在藝術表達中依然是缺失的領域,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積極地或消極的意義都值得我們探討。

感應器是人工機能最重要的構件。“機能”是在物質(物體)的系統中,其某一部分應有的作用和能力。人工機能則是人造的物質系統中的某部分功能,其目的在於它從心理和生理上使有機體適應其環境和人工的生態。人工機能是世界物質的第二生理和心理職能。它可以模倣自然的物質機能也可以創造超越自然物質機能的能量。它創造的意義在於,一個是功能性的實用價值,人造虛擬自然模倣生態,在現實的各個領域都有功用價值,如醫學、軍事、視覺傳達等領域人工機能的模擬虛像具有傳播快、準確度高、主觀性強等特徵,符合當下人工資訊化時代的服務特徵。另外人工機能也是人類思想觀念的新的表達方式,能夠更加深切的表達我們的願望,即給以我們生存的啟示、擔當起現實社會的責任、傳送永恒的價值情感。這次展覽的藝術家以自動感應的媒介技術完成了人造機能和生態的創造。這樣的技術是靠人造的數字化和物理化、生物化媒介做為載體,這也是現實和藝術媒介由早期機械自動化向感應自動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轉向。展覽上的作品除了運用了共同的媒介技術特徵,還在表達一個共同的重要感覺:重構自然,虛擬人工的機能和生態,這也是本世紀和未來最重要的話題之一。人工自然是人類在其進化過程中所創造的人工技術物和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態系統)的總和,它屬於“社會的自然”的一部分,人工創造性、社會性是其顯著特徵。人工機能與自然機能如何和諧的存在於現實,它們的比重失調將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和諧、毀滅還是失控?很多科幻小説中也有所涉及,人造時光機器、克隆轉基因技術、虛擬人的出現這些都會給未來人類帶來新的生存困惑。我們在創造了人工的機能與生態,在進行深刻的人工變革的同時,感應器等人造機能也會給現實帶來消極的作用:如對積極地手工勞作文化的衝擊、加快人類某些自然機能的退化、自然身心體驗的缺失、改變我們的生理空間、對人類“傻瓜化”心理的影響和轉變新的倫理關係。因此科技是把雙刃劍,生態危機是世界的癥結。這次展覽的藝術家不僅僅是運用人造的機能表現了當下新的倫理、新的思維和新的空間,也是提出了一個新的生存的可能性。表達虛擬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實我們還是在表達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人工生態仍然需要依託自然這個載體。

張海濤

2012年11月20日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