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3年4月2日——4月11日
主辦單位:南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承辦單位:南通書法國畫研究院、南通市中心美術館
協辦單位: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青年策展人專項基金、HAF北京華昌豐機電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藏月前言
一件置於教堂或寺廟供人參拜的畫作,與一件銀行家挂在自己臥室的畫作,在畫面氣質上可能先天具有某些根本不同。這種外在因素對藝術情趣的影響古今中外一直存在,就像折扇自身所具有的的賞玩性質也大大影響了繪于其上的畫面。
儘管關於折扇的起源時間和起源地還有爭論,但是自從北宋開始流行,它就成為文人交遊酬酢的重要物品;可以説自其流行起,即是文人閒暇生活的重要組成。而折扇開始流行的北宋,正式文人畫興起之時。文人畫那種“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的旨趣與扇面畫與生俱來的賞玩氣質一拍即合,以至於後來扇面畫脫離了其作為折扇一部分的實用功能,就像此次展覽中的部分畫作一樣,成為立軸、手卷之外一種獨立的展示形式。
儘管文人畫的理論和實踐體系至明董其昌而集大成,並被隨後明清的主流畫壇奉為圭臬,但“文人畫”並不能涵蓋中國傳統繪畫的全部。在商周、兩漢、唐代都曾有過面貌大相徑庭的藝術高峰,它們都是我們今天的藝術家可能參照的傳統,但都不屬於“文人畫”的範疇。簡白講,“文人畫”不僅不能涵蓋所有當代中國畫,甚至也不能涵蓋很多傳統繪畫。因此,儘管文人畫的理論建樹在藝術史上奇峰兀起,但我們不必用其標準來衡量所有中國畫。
這不是一個不相干的理論問題。因為此次參展的兩位畫家雖同以扇面形式展示創作,但作品面貌迥異,一目了然。這不僅僅是由於他們來自於祖國的南北疆域,更源於他們文化上的不同傳統,源於畫面背後不同的審美旨趣和技法師宗。邵連追隨文人畫中米芾董其昌一係,畫面一片雲山墨戲皆由心跡所幻。而趙金鶴所宗則為文人畫産生之前,北宋初期李成、范寬一係。其作品可與《林泉高致》所述相互參驗,不需贅述:“山有戴土,山有戴石。土山戴石,林木瘦聳;石山戴土,林木肥茂。木有在山,木有在水。在山者,土厚之處有千尺之松;在水者,土薄處有數尺之檗。水有流水,石有盤石;水有瀑布,石有怪石。瀑布練飛于林表,怪石虎蹲于路隅。雨有欲雨,雪有欲雪;雨有大雨,雪有大雪;雨有雨霽,雪有雪霽;風有急風,雲有歸雲;風有大風,雲有輕雲。大風有吹沙走石之勢,輕雲有薄羅引素之容……大松大石必畫于大岸大波之上,不可作于淺灘平渚之邊。”
但問題又不是如此簡單,因為不管追隨傳統中的哪一支流,我們事實上永遠也不能完全還原古人的眼光和思想世界。所以我們對古人的學習,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傳襲和拷貝。例如兩位畫家作品中共同具有的現代眼光關照下的空間關係、比例關係和與之相匹配的位置經營。又如邵連青綠山水中改變傳統的勾染技法,而試圖保留青綠山水富麗濃郁的效果,同時參揉文人畫的筆墨意韻。對於藝術家來説,這些不同,構成了他們獨立的藝術面貌;對觀者而言,它呼應了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對於傳統的理解;而對我們的文化而言,它意味著一個古老文化體的延續和生長,雖然其價值大小仍有待時間的檢選。
趙金鶴作品
邵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