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4月16日-5月22日
地點: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主辦: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河南博物院、河南華夏尚古藝術創意産業有限公司等
由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河南博物院、河南華夏尚古藝術創意産業有限公司等6家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共同主辦的“匈奴與中原——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展于2013年4月16日-5月22日在北京展出。
展覽由28幅大型歷史油畫與114件(組)來自河南、內蒙古、寧夏、甘肅的文物組成,旨在表現戰國至漢末那段匈奴與中原王朝在衝突中大融合、大匯流的歷史,使觀眾對匈奴與中原的歷史文化有更直觀的了解,加深對華夏文明的向心力理解並擴展至世界範圍內各民族文明之間的融合與交流、多元並存的認知。
展覽分為風俗、碰撞、融合三部分,每部分都由油畫和文物相結合展出,表達統一的主題。第一部分風俗,包括《大遷徙》、《冬獵》、《祭奠》、《“祭神”助威》等六幅油畫,結合內蒙古阿魯柴登和西溝畔等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冠、頭飾、皮襖、飾牌、實用器等,和中原地區出土的反映農耕定居生活的建築明器、舞樂俑、玉器和青銅、陶實用器等的對比,表現不同的生存環境及生活方式造就的匈奴與中原文明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差異。第二部分碰撞,將《冒頓大單于》、《漠北之戰》、《封狼居胥》、《十三將士歸玉門》等十二幅油畫,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寧夏中寧、甘肅雷臺和河南等地發現的匈奴與中原王朝的兵器、車馬器及漢簡等結合在一起,反映自西元前3世紀始,兩種文明歷經數百年的激烈碰撞衝突逐漸走向融合的過程。站在文明發展的腳步,我們對文明的碰撞衝突給予了更為客觀的認識。它引起了人員的流動遷徙,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及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加速了兩種文明的融合。第三部分融合,包括《邊塞貿易》、《和親》、《張騫出使西域》、《盟誓》等十幅油畫,和40多件反映兩種文明融合的文物,旨在表現匈奴與中原文明通過數百年間的遷徙雜居、邊塞貿易、“和親”、“會盟”、互派使團等方式彼此溝通、相互滲透、逐漸融合,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提升了文明發展的活力,奠定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這一部分是整個展覽的重點,文物的篩選原則是力圖將文獻記載中抽象的融合,通過具體的考古學發現來加以證實。該部分文物分為三類,一類是一件文物上有兩種文明的印跡,如“單于和親”瓦當、“漢匈奴栗借溫禹鞮”銅印等;一類是在兩種文明的不同考古學文化遺跡中發現的具有共性的文物,説明兩種文明存在相互學習、引進的現象,如內蒙古西溝畔石舞人與河南僖山漢墓的玉舞人,內蒙古赤峰出土的青銅飾牌與河南永城梁孝王后墓出土的車牌飾的對比;第三類是將西漢中晚期歸漢匈奴人及其後裔的墓地中,匈奴與中原王朝的兩種不同的考古學文化並存的現象加以展示,主要介紹了寧夏同心倒墩子和李家套子兩座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