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明繪畫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2-10-17 14:28:15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城市:山東濟南---朵雲軒(山東)美術館

山東東營---黃河口文化市場 榮寶齋

展覽時間:榮寶齋(東營)10月

2012年10月28日上午10點開幕(10月28日---11月5日)

朵雲軒(濟南)11月

2012年11月11日上午10點開幕(11月11日---11月16日)

展覽地點:山東省東營市東三路218號黃河口文化市場126號 榮寶齋

山東省濟南市經四路269號東圖大廈四樓 朵雲軒

 

有無之境,大巧若拙——品廖明明的禪畫藝術

當今的藝術界,人們更需要傳統藝術還是現代藝術,這是個問題。

李安源認為,當一個時代的審美理想發生跌落,審美趣味出現混亂的時候,越是需要人們重新回溯到偉大的古代經典中來尋找啟示。然而,當今的審美理想有沒有發生跌落,眾説紛紜,但是在傳統和現代中如何抉擇,卻成為當今書畫界甚至是整個藝術界一直在躊躇的十字路口。當人們在批判現代藝術的時候,卻很少去懷疑我們今天認為的傳統藝術,在當初是否還是傳統?簡言之,宋代文人畫正式發展成一個宗派,與當時人們認為的“傳統”院體畫分庭抗禮。事實上,文人畫最早在漢代就開始萌芽,其發展比諸今天的現代藝術,遠遠不及,然而時間的推移,以宋為界,文人畫的地位開始超越院體畫,以至於董其昌南北宗論“一邊倒”的倒向文人畫了。而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傳統繪畫,其中最大的組成部分即是以宋元以來,包括明清在內的,以寫意為主或稍有兼工帶寫的味道的“文人畫”,可以説,當時的“現代”藝術也就逐漸成了我們今天送熟知並認同的“傳統”藝術。

這就讓我們能夠重新審視當今的書畫界,以及書畫界出現的種種新藝術形式。不過,有一點不容否認,就是“現代”藝術必然是基於“傳統”藝術的一種新鮮思考,而非空穴來風,西方繪畫史,從文藝復興以來出現了種種風格,都是基於之前的藝術産生的新思考,最後以印象派為界,跨入了“意大於畫”的領域;若是毫無根據和傳承,那樣的“現代”藝術只能是誇口空談,即使在現代有人欣賞,亦無法長留于歷史上。

廖明明的畫,無法直接將其定性為傳統或者現代藝術,一方面他的作品內在的濃濃的禪意和拙趣讓人不禁將其與傳統相連,另一方面他的風格卻又與傳統不似,然而這種介於二者之間的風格,正是廖明明獨有的風格——承傳統的精髓,拓現代之疆土。

廖明明繪畫之——古

與廖明明的交談,很是愉快,除了鄰家大哥般的隨和,80後出生的他亦表現出對禪深刻的理解。提到作畫的風格,廖明明直言古代歷史上凡是好的畫家的作品,他都會去看、去學、去思,因而看他的畫,你終是會有感於,總覺得熟悉,卻又對這種熟悉難以名狀,不可捉摸,直引得你不停的去觀、去品、去想。

廖明明的另一大愛好,便是古代的詩詞,他的畫,總給人一種“拙趣”之感,大概便是老子“大巧若拙”的意味;有時候也能感覺到作品中摻雜著自己的情感抑或是畫作中,除了畫,連自己也不剩了,這種“有我”和“無我”的境界又是王國維對詩的詮釋;而最深刻的,他畫中的佛性和禪思,源自於他長期摘抄佛經,他曾説“佛”是他精神和生活的一種寄託,在抄寫經文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淡,沒有一絲波瀾,所以這種淡泊感不僅僅在他抄寫佛經的時候,更融入他的畫意。

這即是古人對畫的最高評價,在畫的深處,更深遠的意境,即“通感”蘇軾就曾言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而廖明明的畫,則是畫中有禪意,欲語而止,這種淡泊和禪意卻也使觀者的心也一起平復下來,雖然無法在畫中看到廖明明摘抄的卷卷佛經,但他抄寫經文時的心情,卻通過畫傳達給了觀畫人。

你站在畫前看畫,看畫人在畫外看你,畫面裝飾了你的視線,你裝飾了畫家的夢......

廖明明繪畫之——今

説到“今”,對於中國的繪畫,“今”即是對於現在甚至未來的中國畫的發展的思考,對於這個“今”,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或堅持于傳統繪畫的主導地位,或是崇尚中西融合抑或者跳出思維定勢搞“實驗水墨”等等,對於中國畫的未來的探索,這些路都是必須要走的,時間才會證明最後真正誰的想法是對的,我們只能祝福他們都能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越走越好。

而對“今”的思考,在廖明明身上和他的畫上,也是鮮明可見的。與上述的三種不同的是,廖明明沒有死學傳統,也沒有走完全融合或者“實驗水墨”的路子,他基於傳統的作畫方式方法,通禪入畫,在人物造型的拿捏上,融入西方繪畫的精準拿捏,用“禪意”和“拙趣”的風格加以適當的變形,使得有些作品雖然看似明清的民間漫畫,卻又讓人覺著深邃,不知不覺中便已被畫中的意味吸引。

這種“變形”和創新,是基於傳統和中國文化之上的創新,而這正是廖明明作畫的高明之處,創新也好,立異也罷,如果沒有和傳統的銜接,總是難免成為空中樓閣,即使再漂亮總歸只是虛幻,而廖明明基於傳統的繪畫和佛禪之理,通禪入畫,畫中有禪,因而他的這種創新,不僅是銜接著傳統,更是為中國畫之創新再開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博古方可通今,廖明明對古代詩詞的熱愛和對佛禪之理的領悟,經意或者不經意間與他的畫融為一體。

夫畫者,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廖氏之畫,無我而有我,有我而再無我,溯洄品之,方得其樂,而得其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