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出發——15位藝術家的15個表達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2-08-23 16:45:27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學術主持:范迪安

    藝術顧問:葛鵬仁

    策 展 人:王 萌

    開 幕 式:9月5日14:00

    展覽時間:9月5日15:00—9月11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13—17號廳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

    承辦單位:廣州市華藝廊藝術品有限公司

回望20世紀最後20年到今天的藝術進程,新時期以來的藝術實踐至少從兩個方面對中國本土的藝術生態産生了深遠影響:其一是全面引入了新型文化質料,即西方自印象派以來現當代藝術的實踐經驗,在“自發狀態”中被中國的藝術家們所使用,並在當代的美術學院和藝術生態迅速成規模擴散,在知識層面基本實現了與西方世界的“接軌”與“同步”;其二是從邏輯的層面,作為這次大規模藝術思潮的結果,中國藝術界所引入的不僅僅是西方現代藝術以來的“碎片化”流派和風格,而是西方藝術史的“整體文化秩序”,這只“看不見的手”牽引了中國當代藝術隨後的創作進程,在一定層面上啟發也限制了它的思維模式。

從傳入機制看,這種在西方現代藝術啟動下發生的中國當代藝術模式,不是源自20世紀初船堅炮利般“西方的衝擊”,而是一種“與國際接軌”、走向未來、探索中國藝術的現代化轉型這一本土“主動自發”的強烈願望。從效用上看,這種“引入式現代化”的文化啟動模式的確是便捷的,它可以借鑒其他文明的現代經驗(質料與邏輯)作為牽引在短時間內快速上軌,將本土文化飛速導向現代化軌道。作為拉動和牽引藝術前行的動力系統,這種不同於本土既有樣式的新藝術一度以“現代藝術”、“前衛藝術”、“實驗藝術”和“先鋒藝術”等“形態”在不同時期的文化語境中如同一艘不斷變形的“時間潛水艇”,在穿行中逐漸演變為“中國當代藝術”這個目前通行的價值敘事系統。可以説,“從現代出發”構成了我們在新的世紀回望中國當代藝術30年的一個觀察視角。

如果全面從學術闡釋的角度,“從現代出發”這個概念具有多重的含義,在本次展覽的具體的語境中,它首先提示當代藝術自身的變革譜係與來歷,重視“現代主義精神”中的合理部分對於當下藝術創作的積極意義,比如自我批判的學術品性,充滿鬥志、嚴肅探索的藝術理想,防止當代藝術滑向庸俗。另一方面,“從現代出發”意味著“中國當代藝術”不必盲目遵從西方藝術的文化邏輯,應該立足自身的文化現實去推進藝術進程,建立自身的“文化秩序”。

本次展覽力求透過15位從“現代”起步的藝術家30多年創作的嘗試、訴求和脈絡,一方面通過對這些個案的研究直取1980年代的直接經驗,同時也試圖從這個多元化的構架中營造一個進入和討論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在一個“公共性”的展示平台中來建立學術與公眾之間的關係。從形態上看,他們的作品基本涵蓋在“抽象”、“表現”和“觀念”的框架內,體現為藝術史風格和樣式滲透式的組合和互動。通過展示出的這個切片,本次展覽著重聚焦探討“語言能力”和“精神力度”,以此切入到歷史和當下的現實中,去梳理和反省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路徑和理想。

“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指代,而這一指稱的出現是個較為複雜的文化現象,在時間學上它體現為“當代”,按照西方藝術進程的邏輯結果,“當代”是從“現代”走來。“現代藝術”已經在“藝術史”之中,而且語義基本穩定,在西方的藝術史上指代“從1860年的法國藝術到一個世紀後的美國藝術的全過程” 。而“當代藝術”則是一種“進行時態”的藝術,它是西方現代性邏輯的結果和延伸,但在內涵上並不具有明確和穩定的指向性,它靈活自如地處於“歷史之外”並在“未來之前”。從空間學的角度,“中國當代藝術”體現為“中國”,它與“全球化”直接關聯。在1990年代曾以一種“被動形態”被西方世界嘗試“納入”到帶有偏見和誤讀的全球體系和解釋框架中,塑造了一些不能代表中國當代藝術整體面貌和自身進程的符號化和碎片性的國際形象,甚至一度“衝擊”了中國本土的創作方向和生態系統。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當代藝術必須“主動出擊”,它同時被“本土”和“全球”兩個面向所限定,這就決定了必須同時回應“雙向度”的文化問題。自哈貝馬斯(Juergen Habermas)以來,現代性被視為一項未完成的計劃,而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話語系統中,1980年代的現代藝術啟動的確太過倉促和粗率,從語言學和藝術本體角度觀察,現代主義的藝術精神仍然對中國當代藝術具有建設意義。

本次展出的15位藝術家,風格面貌十分多樣,作為一個展覽的共同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從現代出發”。這種藝術的立場可以直接上溯到1980年代的現代文化轉型,中國知識分子“自發”從西方現代藝術以來的風格和經驗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原型作為“觀念更新”的武器。穿越30多年的歷史,中國社會經歷了飛速的變化,15位知識同源的藝術個體也隨著宏觀文化的變遷找到了自己相對穩定的藝術狀態,但是今天我們看去,他們身上還是存在著一些珍貴的品質,對當代藝術的現狀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第一,語言能力;第二,精神追求。如果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度商業化的進程中走向一種庸俗的“工藝化”,藝術家的“語言純度”和“精神力度”被抽空到令人惋惜的程度,那麼這種“當代”有可能會偏離“藝術”的方向甚至走向它的反面。在這方面,本次參展藝術家用他們的作品給當代藝術帶來了寶貴的啟示。

在中國當代藝術跨越世紀的進程中,這15位藝術家沿著各具特色的路線不斷上衝,他們沒有盲目跟從外部風向的變化,而是在現代美學的啟迪下,潛心於藝術家內心的精神世界,或從對現存藝術秩序的挑戰,或從表現性繪畫與寫意精神的貫通,或從女性意識與都市生活的關注,或從中國水墨與抽象結構的化合,或從媒介物性與當代視覺的體驗,或從超清寫實與裝置現場的綜合,或從觀念實驗與常規思維的突圍,……,他們反覆錘鍊語言來表達各自的藝術理想,整體上呈現的是一個充滿生機、鮮活多元的 “勇猛精進”之勢!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