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藏·場:焦興濤個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2-05-04 18:18:40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策展人:何桂彥

出品人:孫永增

展覽總監:戴卓群

策展助理:謝金媛、林濤

公共關係:吳蔚

項目協作:劉晨雅、武玲

主辦機構:白盒子藝術館

開幕酒會:2012年5月12日(週六)下午3點

展覽時間:2012年5月12日至2012年6月11日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10:00 – 18:00

展覽地點: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白盒子藝術館

聯繫方式:+86-10-5978 4800

 

焦興濤是因其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批解構風格的作品而倍受雕塑界矚目的。在後來的創作中,藝術家在突破傳統雕塑的語匯,拓展新具象雕塑的表現力,消解雕塑與裝置的既有邊界,以及探尋雕塑的觀念化表達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而此次展覽也是這種實驗狀態的一次階段性呈現。

“常”在這裡具有雙重的意涵:一個是“日常”,另一個是“異常”。前者強調作品的日常性、生活化、微觀化,其內在的學理追求,在於強化當代雕塑與現實生活的內在聯繫;後者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視覺呈現,即追求異質與“陌生化”的表達。在這裡,“陌生化”的感染力,來源於藝術家對日常視覺機制與觀看習慣有意識的背離,然後是對作品重新“編碼”,進而在作品的接受過程中讓觀看在視覺上形成反差。

“藏”正是對這種“編碼”的一種反映。不過,在此次展覽中,“藏”既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觀念化的方法。就第一個層面來説,藝術家的“藏”是精心而為的,他將自己所做的“雕塑”與日常的物品與現實的場景融匯在一起,盡可能地使其融入日常的觀看經驗中。之所以具有觀念化的特徵,在於藝術家力圖消解藝術品與“物品”之間的界線。杜尚之後,現成品與藝術品的邊界就日趨模糊,但是,杜尚並沒有將作為藝術品的現成品重新融入日常生活中。這或許正是“藏”背後所潛藏的“對什麼是藝術品的本質”的深層次思考。

“場”也是對“藏”的一種延續,而這種延續的體現就是作品最後所展示出來的效果。不過,在這裡“場”具有雙重的維度。一個是“現場”,一個是“劇場化”。“現場”的意象來源於作品原本就是由一些日常的物品與場景構成的。但是,這個“現場”也是不純粹的,它僅僅只是一種表像,因為有藝術品“藏”于其中。於是,藝術品成為了一種介質,它讓觀眾正常的觀看成為了一種藝術行為。而所謂的“劇場化”,一方面在於形成了一種新的觀看關係;另一方面表現為,觀眾的觀看,與作品、展示作品的環境一道,成為了作品意義的組成部分。

在焦興濤的作品中,“常”、藏”、“場”是三位一體的,它們既反映了創作觀念的內在生成邏輯,也呈現出藝術家對當代雕塑發展可能性的思考。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