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時間:2011年12月17日(星期六) 下午3點
展覽地點:上海市莫幹山路50號3號樓1層111室LOH Gallery
展覽地點:2011年12月17日至12月31日
藝術家自述:
這是一個跨越幾年的合集展,“褪色系列”是我一直在探索和創作的一個系列,以後還會繼續下去。也許是接觸社會層面較多和經常從事商業攝影的關係,總想停下來畫一些,對於藝術樣式的探索我從未停止。當下藝術形式眾多,該尋找何種適合自己的藝術語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褪色系列”是基於照片再創作的,我覺得很適合自己。對於現實的“褪色”,我想更多的是部分精神內涵的消退吧……
“翻拍”人生,讓藝術永不“褪色”——寫在青年藝術家辛岡個人作品展《褪色》開幕之前
中國的當代藝術風起雲湧,而上海藝術家以其特立獨行,與這些藝術思潮好像粘合得不是特別緊密,中國當代藝術的城市核心顯然不在上海。上海的城市性格清淡有餘而剛勁不足,我們在欣賞先進的機械複製文化的同時,更加呼喚一種基於自身挖掘的原創力。我們考察青年藝術家辛岡整個的藝術經歷不難發現,這是一個一直在思考、一直在不間斷地自我反省的優秀藝術家,從小的自我心理探索的文藝小品到探討現今中國社會發展本質的系列作品,無不彰顯出藝術家獨特的藝術氣質。
作為70年代出生、上海大學美院科班出身的藝術家,辛岡一直遊刃有餘地遊走于繪畫、攝影等不同的藝術樣式之間。其最早的藝術作品是一系列以“共生”為主題的繪畫。這時期作品更多的是一種接近事物本質的思索,作品繪畫風格偏向於抽象,有明顯的自然主義抽象的痕跡,利用不同繪畫材料的特性創作的作品邊界清晰、平淡中透著雋永。
21世紀受中國當代藝術大思潮影響,辛岡開始更多地關注中社會現實本身,創作樣式開始轉向攝影。前期的系列作品以“向上看”為題,對於社會變革中“人”這一主體對於現實的迷茫和前途的期許作出獨特的闡釋。作品用傻瓜相機拍攝,畫面不是很清晰,四週帶有暗角,這種表達方式卻正好使主題更加突出。拍攝持續了三四年,拍攝對象多達三四百人,其中還不乏藝術家的自拍。期間,辛岡還完成了一些以時間為線索反映社會事物變遷的攝影作品,有歷時一個月的“修路”,有歷時五年的“江寧路澳門路”。
上海是國際化的大都市,來自各地的外來“漂流者”,自然逃不過辛岡的關注與鏡頭,“我和我的東西”系列由此誕生。在“我”擁有的許多東西裏,“我”本身也成為其中之一。鏡頭強調紛雜的物體本身和物主租客之間的關係,這些物體隨物主遷移、集中。
藝術家對於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在他的關於城市的“擺拍”裏,景觀更加趨於模糊和不確定,傻瓜機、兩次曝光,城市變得魅惑搖曳,廣角帶來的暗角,整體像是一種心理暗示。辛岡的這些作品是用一種觀念去創作,作品呈現的不確定圖像恰恰與中國當下的社會景觀相適應,這些表達和藝術家前期對於繪畫的兩重觀感一脈相承。街景,高架橋——一些相同邊際線交織的網路,如同運動的軌跡。這和現實中國經歷的意識轉變不謀而合。
對於他,相機的快門是間隔地按動了兩下,我們看到的是兩次短促時間段的同一個景觀。景觀發生了動搖,抑或是一次震感襲擊?不,這是一種假像。是是而非的二象論,簡單的説是一種社會寓言。辛岡的“褪色”系列就是基於其拍攝的“動搖”系列的後期製作,也可以稱之為“攝影繪畫”作品。照片經過電腦處理後用中國宣紙列印,然後用水稀釋。藝術家繼續表現其對材料的敏感性,利用宣紙良好的滲水性,為他所表現的對象們做了一次洗禮。褪色的過程其實就是驗證的過程,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觀:流淌的屋檐,色彩斑駁的街道……從中我們可以察覺,作為一個藝術家本身,他是不可以脫離社會主體而存在的;他們會更加警醒,對於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事件,藝術家會利用一切手段去復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