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斷製造文化事件而著稱的布魯姆畫廊,被稱為798藝術區文化名人根據地:北島、楊煉、歐陽江河、趙野、徐冰、楊麗萍等名字經常出現在這裡。《士者如斯——何多苓展》剛剛落幕,肖全、三毛又將成為布魯姆畫廊新的關鍵詞。
“三毛‘天堂之鳥’20年憶——肖全攝影展”將於2011年11月20日至12月18日在北京布魯姆畫廊開展。展覽由布魯姆畫廊董事長傅麗蓉策展,領升藝術機構、布魯姆畫廊、中國藝術基金控股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展覽開幕當天將邀請一些文化界知名人士舉辦關於三毛的現場座談。
此次展覽是繼《心動——肖全鏡頭下的楊麗萍》之後肖全在布魯姆畫廊的第二個個展,展覽共展出五十多幅精彩的攝影作品,其中包括三毛離世前在成都拍攝的照片、肖全尋訪三毛的出生地重慶拍攝的照片,以及三毛生活的地方——台北的照片。此外,肖全還給我們帶來了一批意義非凡的作品:他沿著三毛離開我們半年之前所寫的《敦煌記》,用腳步丈量三毛曾經丈量過的土地,試著努力去明白三毛當年在那片沙漠、在她生命最後的地方所感悟到的東西——這些東西被肖全用照相機帶到了布魯姆畫廊。
肖全拍攝的三毛,是他眼中看到的三毛:既有與孩童遊戲時的率性天真,也有獨自前行時歷覽滄桑的內斂自足;既有享受異地風情時的自在逍遙,也有獨自孑立時的落寞低沉……一方面,他拍攝出了一個灑脫不羈的女子的複雜;另一方面,也拍攝出了這個文學女性的強韌和智慧,那也是被大多數人所感知和感動的“三毛精神”,那是我們追憶三毛的理由,也是三毛立足於那個時代,以一種個人化的方式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産。事實上,三毛是如此的複雜、豐富的女性,以至於她的追隨者們在不斷確認、模倣那種自我放逐的勇氣時,忽視了更為重要的三毛,某種意義上這也造成了三毛的孤獨。年輕而敏感的肖全在第一次拍攝三毛的時候,可能就意識到了不同以往的東西——除了才情、勇氣,三毛身上還有一種那個年齡的肖全無法企及的生命智慧。肖全沒有來得及明白那些東西,三毛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在拍攝了三毛後的一年,肖全就帶著照相機開始了獨自一人滿世界的漂泊,他想通過親身體驗,去明白那種自由漂泊背後的東西,明白讓三毛做出那些選擇的理由,一直至今。二十年的時間裏,肖全盡可能多的感受大千世界,人來人往,正如他所説,“心打開了,才會看得到”。 經過多年的行走以後,肖全去了三毛生命中最後的歸宿地敦煌尋找答案。以拍攝人物著稱的肖全,把他的鏡頭伸向無人之地,天空、雲彩、沙漠,陽光通過他的鏡頭傳達出無限的資訊,一種充滿喜悅、平靜、溫暖、希望的神秘,這是三毛留給肖全的,而肖全把它帶給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