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契約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4 15:53:5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總策劃:侯 蔚

策展人:蔣非默

策展助理:趙蕾 陸寅婷

展覽場地:大上海時代廣場 (上海市淮海中路99號)

展覽日期:2011/09/15—2011/10/05

主辦方:大上海時代廣場

策展機構: 首發藝術現場 數字藝術中國

參展藝術家:

陳友桐、飛蘋果、郭工、胡介鳴、計文于、蔣非默、梁紹基、李山、盧佳煒、繆曉春、沈少民、Tobias、楊青青

特別支援:香格納畫廊 N分鐘影像藝術節 網庭影音機構 愛普生

繆曉春

展覽前言:

有些東西今天看來理所當然,有些生活享受之後早已忘記不曾擁有時的窘迫。就像十九世紀的“科技大爆炸”之前,火仍舊是人們改變黑夜的唯一途徑,通信仍舊是維持聯絡的最佳手段,兩條大腿是人類外出的主要動力。唯有那些走在科技尖端的發明家們持續不斷的熱情,才讓平淡無奇的世界漾出漣漪,涌出波濤,讓世界翻天覆地,讓生活日新月異。從而重蒙昧走向文明,從人力時代走向現代化的進程裏,人類一直有個不滅的夢想——製造出自身驅動的交通工具,這個夢想從卡爾.賓士先生在1886年1月29日那天被德國柏林皇家專利局授予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專利而實現,至今125年的時間裏不斷擴張著我們的生活的疆域,改變著我們世界。如果沒有他們,世界將是另一番景象。

1886年的第一輛汽車的問世,啟程著人類的夢想之旅。125年後的今天,讓夢想隨著汽車自由馳騁同時,怎樣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自然相依,讓發動機的轟鳴不再成為阻礙呼吸新鮮空氣的兇手,則成為人類下一個125年的目標。

今天,我們放下人類的自私與貪婪以及超級膨脹,必須對所有生命都懷有一份發自內心的真情,去發現大自然的充滿了令人著迷而又使人敬畏的美。引領我們用一種崇敬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熟悉而陌生的世界,擺正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懂得每一個存在物都是神聖的,都值得我們敬畏,因為,每一個存在物都是大自然的作品,都是大自然智慧的結晶,都包含著宇宙的全部秘密。

蔣非默

我們的一切,都是與大自然恒久以來的約定。

人是自然的産物,當人類手拿石器,跌跌撞撞試圖站立起來的時候,人與自然分離的過程就開始了。

“知識就是力量”,吹響了人類向大自然開戰的號角。從此,人類一直以“反自然”的方式謀求人類的生存途徑。這個方式過程開始於消耗,而結束于污染。在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進程中,人借助於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完成了從對自然的“崇敬”到對自然的“奴役”的地位轉變。科學在給人類提供根本改造自然的手段的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人的信念。在不到一百年的歷程中,科學技術統治了所有的生産力,科學主義者堅信人的創造性可以借助科學而無限發揮,科學不僅能為我們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它也是我們改造社會,包治各種社會頑癥的良方妙藥。

計文于

現代人讓自己的整個世界觀受實證科學支配,並迷惑于實證科學所造就的“繁榮”。科學從原則上排除了人生中所不可缺少的作為生命支柱的情感體驗,價值判斷及人生意義的求索,當今的網路世界,虛擬現實,數字生存方式的擴張即是明證,科學顛覆了生活的意義。所有的一切皆為科學和技術擺弄的對象。

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把人類帶入了工業社會。自此,作坊式的手工業被大規模的機器生産代替,人類對自然的礦産進行大規模開採、冶煉、合成。工業社會中的農業生産同樣是工業化的,大量使用機械、農藥、化肥等等。從19世紀盧德運動,英國號召工人大規模搗毀機器的行為直到今天如火如荼的環境保護運動,反映出人與技術之間的對立關係。在機器的大工業時代,工業生産將工人當作是機器的某一部件禁錮在了生産流水線上,工人以往在勞動中的創造性發揮被剝奪了,勞動的節奏甚至身體的脈動都必須緊隨機器的運轉。人性被徹底扭曲、輕視,工人的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了嚴重摧殘,從此世界成了一台機器,人與所有的動物也成了一台機器。人類看到了自己支配改造自然的力量,同時,這種力量也在支配著自身。工業社會給人類帶來以往社會不可比擬的物質財富,同時,它也極大地增強了人類的自信心。人類由過去的恐懼自然、崇拜自然,轉變成要為所欲為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人與自然儼然已經嚴重分離,人似乎成為超越自然之上的宇宙主人。

郭工

然而,現代技術不再滿足於對自然的淺表改造,而是要對自然實行“傷筋動骨”的根本性改造。地球上所存在的核武器數量足以把地球摧毀這一事實不僅表明瞭現代技術的威力,同樣也是對人類自身及自然界、地球存在的威脅。當人類陶醉於“勝利”的時候,接踵而至的卻是自然界的種種“報復”:氣候變暖、酸雨污染、植被銳減、能源枯竭、物種滅絕、廢水、廢氣、廢物氾濫……機器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隨著時日的變遷,人們發展出對這些不舒服的現象的巨大適應能力,但技術仍嫌人們的適應能力不夠,強迫人們更快地適應。人們必須很快適應周圍環境的殘暴的改變,必須很快改變過去習慣的生活方式。高速公路將城市與鄉村切割成碎片,工廠的發展侵蝕著良田與河流,霓虹燈將夜幕弄得光怪陸離,大地卻變得醜陋不堪。人們喜歡在林中散步,高樓大廈卻又擋住了太陽,我們滿目觸及的只有發出強烈噪音的挖掘機,任自己的家園被強暴式的毀壞。一切表明,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現代技術作用下,人類的生存境遇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核子試驗、核工業、基因移植、克隆技術已經帶來的或將要引發的一系列人類生理及倫理的反常,災害正潛伏于我們週遭。

陳友桐

此時,人已經全面徹底被剝奪了對周圍環境的感受,現代人變得越來越麻木,好像不再需要大地,也不再需要人文民俗。萬幢高樓平地而起的同時,人們對自己的生態需要所知卻越來越少。在這兒,新鮮的空氣是不受歡迎的,空氣必須受到空調的過濾,所見到的自然風景卻只是墻壁上挂的那麼庸俗不堪的畫上風景。電梯、地鐵、汽車、火車、飛機等等工具剝奪了我們親近大地與新鮮空氣的需要,致使我們的肌肉變得日益鬆弛;人們已經失去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一場暴風雪足以使一座座城市癱瘓。技術的依賴,以致我們變得十分脆弱,從一種意在為人造福轉變到一種意在危害人類技術讓我們感覺變得更強的同時,我們自身卻變得更加脆弱。

李山

由於科技文化的日益擴張逐漸失去了相對萎縮的人文精神,背離了人的根本目的,引發了人與世界的雙重危機,前者表現為人的自身危機,後者表現為環境危機。我們不得不在種種危機中安身立命,我們只有一次生命,也只有一個地球,人們開始從工業文明及經濟增長的陶醉中覺醒,認識到工業文明在給我們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把人類推入了困境,使人們清醒意識到如果繼續按工業文明的傳統道路發展下去,人類文明會面臨一場災難性的崩潰。這種崩潰不僅指自然環境的崩潰,還包括社會環境、精神境界的墮落,真可謂“上帝死了”,自然死了,人之死在迫在眉睫。

梁紹基

簡 介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