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設計——原研哉貳零壹壹中國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09 15:01:2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為了中國平面設計的未來

文/ 朱鍔

理念

設計展覽的品質,呈現在對展覽內容的研究深度與展覽目的的清楚傳達。

動機

“設計的設計——原研哉貳零壹壹中國展”是繼 “建築建築——隈研吾貳零零捌中國展”後,由我帶領同仁策劃的另一個展覽。“建築建築——隈研吾貳零零捌展”詮釋的是作為建築設計師的隈研吾個人的探索,而“設計的設計——原研哉貳零壹壹展”則呈現的是原研哉和他所處的時代。

我花了近三年的時間來策劃這個展覽的主要原因是:是想通過全面展示和解剖原研哉這個事例,來重新説明二十一世紀今天的平面設計在社會中的作用。 展覽名為“設計的設計”,不光是取意原研哉理念振興平面新設計,更藉此展集中展示近四十位日本設計師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與科技和藝術以及文化同行的探索。

每當我們説起平面設計,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會傾向於海報設計。當然事實上這雖然沒有錯,但時代畢竟不同了, 社會的需求和環境也不一樣了,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有必要來認真考慮和反思,平面設計應該來做些什麼的進化。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應該如何把設計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社會發展的生産力,並建立一個與之相對應的系統機制, 並將它們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平面設計只有這樣,通過積極主動地自我進化,才能繼續適應社會的需求。雖然,看起來,現在大家都已經開始自主變化了,但事實上,社會變化的速度要遠遠快於設計師變化的速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努力想通過書籍及展覽這樣的傳媒手段,讓大家體會到儘快促使這兩種變化的速度趨於一致的必要性。日本設計師原研哉這些年立足於東京,重新定義平面設計的意義,並積極地付諸於實踐。他的實踐成果對於我們來説,無疑是可以起到旁例作用的,這就是我策劃這個展覽的原始動機。

展覽是自2008年5月開始策劃籌備的,經過兩年多的規劃實施及研究整理,雖是一路顛簸,終於還是成形。

背景

與中國同處亞洲的日本,重視青少年教育,獎勵經濟發展,以至於科技進步,商業繁榮,手工業興盛,海外貿易蓬勃。從電影,音樂,建築,動漫,設計各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他精神與物質文化的豐富和多元。

日本設計發展的模式自有其特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重視發掘自身文化,以教化維持社會秩序。同時,因為重視文化,各種文學、藝術,特別是在設計領域,隨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與人文風氣的轉變,尤其是大眾參與的日趨普遍,無論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創造出了獨特而富有藝術性的特色,已經成為了世界設計陣營中極為重要的板塊。

原研哉是繼田中一光等老一輩日本設計代表人物之後崛起的,新一代日本設計師的典範。由原研哉牽引的日本新設計,涉及書裝設計、 包裝設計、網頁設計、 交互設計、 工業設計、室內設計等眾多領域。 要比較好地剖析一個典範設計師以及他的時代文化面貌,除了文字呈現外,還需要從設計品實例入手,實例是展現日本設計文化的最佳例證。

內容

因于展覽目的與研究深度,僅是集中展現一個或幾個設計師作品的設計展覽,並不在少數,但少有結合日本設計全領域,以設計品實例與圖書文獻,全面深入研究呈現日本設計文化藝術面貌的特展。因此,特規劃于2011年6月12日至7月15日,在前門23號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全部展覽空間,舉辦大型特展,全方位呈現原研哉和他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們在日本設計文化上的探索與成果。

展覽內容分為三部分,其一是“展覽的展覽”,集結了原研哉歷年策展的七個展覽的精華,以實物展品的形式,呈現的是原研哉並非以作為設計師的一己之力,而是集結眾多有識之士的才能,共同來探討“追究事物本質”的可能性的範圍和極限。我們的努力,相信大家在觀展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其二是“無印良品的藝術指導工作”,無印良品的藝術指導工作給了原研哉一個對東洋審美意識進行集中視覺呈現的舞臺。從中大家也可以體會到一個設計理念,在近十年的時間跨度中,原研哉是如何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秉持下來的。其三是“設計的諸相”,展現的是原研哉橫跨各個時期的包裝、標識、書裝以及海報的實物設計作品,其中包括在中國的各個項目作品,把時期不同、對象不同的實物設計作品集于一堂,這對於原研哉自己都可以説是個反觀進而反思的大好機會。

目的

展覽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平面設計的空間到底有多大”,世界正在飛速變化,設計界亦如此。我一直在思考,在宏觀層面,平面設計是應該積極主動地去給自己製造機會,去主動嘗試平面設計在未來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滲透到更廣泛的領域中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邀請原研哉以及參加展覽的各位設計師來到中國的心臟北京,在地處北京心臟地的前門23號,討論設計的設計。

我希望通過展覽,給未來埋下一粒種子,也希望通過展覽,接禪意回家。同時希望要建立一種方法,發展智力資源去處理各種資訊和交流手段。最後,我衷心希望這個展覽的內容將觸發人們去更多的思考設計的未來。

在此,特感謝中日雙方共襄盛舉的機構,在大家同心協力下,才得以成就如此一項別開生面的展覽。是為序。

 

     1   2   3   4   5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