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零——馬嶺攝影作品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09 15:39:1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時間:2011年03月11日——04月11日

展覽地點:驚蟄藝術空間

在天氣回暖,在春雷始鳴的驚蟄季節,驚蟄藝術空間迎來了2011年的第一個展覽“圈 零——馬嶺攝影作品展”,此次展出共六十六件作品,其中彩色作品30件,黑白攝影36件。

馬嶺這兩組作品,絕不是得益於對某種現象進行簡單地解讀或象徵,而是為了感知鏡頭能夠看見的事物與能夠表現出的事物之間的軌跡;他的話語自覺性形成了具體瑣細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自我內心思考的互為作用。這些照片,具有豐沛敏銳的感受力,照片不是匆忙的再現生活、試圖囊括世界的真理,而是盡可能誠懇地去直覺和感受生活的對等物。它們是年輕攝影師覺醒、存續、自證的過程和結果。

 

覺醒、存續、自證的過程和結果

文/ 姜緯

馬嶺這兩組作品,絕不是得益於對某種現象進行簡單地解讀或象徵,而是為了感知鏡頭能夠看見的事物與能夠表現出的事物之間的軌跡;他的話語自覺性形成了具體瑣細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自我內心思考的互為作用。這些照片,具有豐沛敏銳的感受力,照片不是匆忙的再現生活、試圖囊括世界的真理,而是盡可能誠懇地去直覺和感受生活的對等物。它們是年輕攝影師覺醒、存續、自證的過程和結果。

這些照片是個人化的持續觀察,而攝影師觀察的對象,也是豐盛浮辭和喧鬧表像之中的個人心緒。攝影對於個人和日常生活的興趣還隱含了一種知識:這個領域是總結歷史的一個重要資源。攝影時常提供了各種未定的經驗,即未經其他學科概念固定命名的經驗。之所以未定,是因為每一個具體的個人在這些經驗之中顯現出十分活躍的狀態,單一的概念、既定的結論或普遍性的立場還無法鎖定。經濟學對於個人的預設是,個人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即“經濟人”的基本涵義。然而,當代攝影觀察到的個人遠為豐富紛雜。從理性、情感、道德到各種具體的言行,攝影之中的個人並不是單向地參與歷史,而是在社會關係中形成一個多向的小小網結。沒有理由將所有的個人考察都歸為“原子式的個人”。許多複雜的個體經驗恰恰説明,巨大的社會如何與個人互動,如何曲折地塑造個體意識,乃至壓縮在無意識之中。

攝影師們背靠著我們這個時代無以命名的寬闊複雜的經驗與知識,他們必須主動求取和擁有另一種“知識”,那就是關於人與世界的直接的知識,個別的知識,含混的和曖昧的知識,想像的、偏僻的和冒險的知識,所有這一切在這個時代應該反映和保存在攝影中。

理查德•費曼説過:“我們非常幸運,能生活在繼續有所發現的時代。”我們的身邊,生活的確出現了急劇的轉折,生活的大幅度分化形成了眾多複雜的層次。古往今來,我們每一天都必須沉浸在生活之中,而生活作為一個完整的範疇被中國攝影師充分、自主意識到,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事實。潛入這些生活,條分縷析,沉靜感受生活的對等物,這種攝影才不至於如同泡沫似地浮游在生活的表面。

這些照片,是馬嶺作為一個攝影師,他的覺醒、存續、自證的過程和結果。

 

1   2   3   4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