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論述:
隨著上一個世紀末期開始的網路普及,連結的蔓延不斷再定義我們生存的世界,步入二十一世紀,電子消費産品的輕量與可攜化的進步,更驅使現代生活與科技之間越來越難以分際。我們的生存世界因著科技的推力正逐漸邁入吊詭的兩端,越發膨脹的虛擬世界不斷壓擠著現實世界,把當代的文明壓成差異消逝與價值趨同的扁平。然而本能總是帶領著我們在叢林中尋找跟自己匹配的基因,世代總是在交替之際,不斷碰撞歸化亦或逃逸的抉擇。科技的應用越來越普羅,而資訊的生産卻越欠缺個性,我們看到了諸如PC、iPod、Tivo等等的産品,都不約而同的以一種讓科技回到個人主義的姿態造成産業革命。而在網路層面上,Blog、Twitter、Facebook等耳熟能詳的web 2.0媒體,也以強調社群聯繫的功能,加速了這種過程。似乎有種在科技架構下的主流之中尋找差異的集體氛圍正在發酵。
形塑於此種處境之下的族群已然形成,「i世代」小寫的「i」字有別於以往「XYZ」等大寫命名的世代,轉而以一種不再激昂,不再抗衡的小我感性去面對一個快速流動的世界,而與單純強調數字化的「e世代」相比則更多了一份對人文精神的堅持,這種姿態是一種對自我身分(identity)探詢的回歸,對於消費挂帥之下獨特性(individual)如何存在的疑慮,立於資訊(information)爆炸的浪頭之前,又企圖保有獨立性(independent)的戰術,而且最終指向的皆是對我(i)的忠實與坦然。藝術生産之特殊性別於其他文化工具,則來自於兩種可貴的能力,才能(talented)與轉化(transferred)。才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敏銳,與在手藝上的後天精進,而轉化則是將屬於精神活動範疇的創意(idea)過渡到可見物質的步驟,如何將抽象的心靈活動或是對事物的觀察,透過手藝轉化成可被脈絡閱讀的作品,兩者交織成了藝術創作的經緯。
當把I與T這兩字結合,其實也巧妙對應了一種藝術創作被欣賞或帶來衝擊的第一印象,第一種最直接的表態。it(東西)這個只有兩個字母的小字,神奇的概括了我們在面對所有驚奇或是未知的情緒與後續期待,不論是好是壞,it其實是一種尚未被填充的括弧,代表了對詮釋的中性的空間。
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年輕世代創作者所關注的主題並不只局限或被劃分為「草莓」、「果凍」世代的喃喃自語、只專注于自身的反芻與回憶;反之,仍有部分創作者對於此時代的大敘事、大議題抱持高度關注,依然保有藝術在最初所背負的社會責任-反映當代生活狀態的天職。我們可以在展覽中的新秀藝術家作品中看見三種全球化下的共通議題:母體/在地文化的再探索、環境議題的再省思以及社會價值觀的再探討,非池中藝術網希望藉由這三大命題的策展,讓觀者去反思我們所身處環境的種種價值問題,並逐漸地再度重視之。新秀交流展定位為「東西之間的新世代對話」,邀請藝術家展出具有個人代表性之作品,以不同創作形式錶現個人價值觀,訴説藝術家內涵的思想態度,以及他們對於身處在一個無國界、符號化、虛擬真實交織的科技新興時代,是如何以自我語匯對這個世界做出些許的回應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