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拗》呂岩作品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12 17:27:4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執拗著——讀呂岩作品有感

文/ 夏彥國

呂岩是一個執拗的人。

執拗是一種持久的衝動,一種持久的熱情,一種病,某種意義上,也是對某種追求的極端、苛刻的愛,也是一種精神潔癖。這種執拗對於藝術家來説絕不可少,我們看到但凡有創新的藝術家,無不執著于自己的想法,固執的探索,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更大的創作力去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訴求。熟悉呂岩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他經常為了一些小問題糾纏很久,如果你跟他去聊天,你會發現他對這些小問題描述地極其細緻,絲絲縷縷,以至於讓人覺得複雜起來,但是在最後你總能清晰地知道他想説什麼,他其實有答案,而且他一直在固執地堅持自己的判斷。呂岩善於“控制”畫面,在他的每幅畫中,幾乎沒有多餘的東西,從色彩到筆觸,再到構圖,他完整地建築整個充滿執拗性情的畫面。在呂岩的作品中,畫面看似自由、灑脫,但又非常地結實、精緻、篤定。他的每幅作品都氣場獨立,渾然一體,而在畫面的背後,有著他更多來源於對生活和這個時代的思考、體驗,以及個人訴求。

藝術家的創作必然和生活體驗、生命感悟關聯在一起,尤其在創作的訴求上。呂岩將他在生活中敏感、細緻的性情帶到了他對藝術創作的極致追求中。藝術家要創作有價值的作品,固然需要具備傑出的才華、深厚的功底、以及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基本的文化素養,但根本的出發點肯定是創作中的真情流露。真情流露是藝術創作的出發點,藝術創作要來源於真情流露,這是老生常談、盡人皆知的道理。而這個出發點在我們現如今的當代藝術創作中被嚴重忽略了。情之真偽雖然不屬於審美範疇,但它確實是藝術家在創作中不容忽略的品質。很明顯,這種重要的品質已經在現在的資本環境中漸漸被抹掉了。在現如今當代藝術創作中,藝術家更多屬於“胸有成竹”的類型,先有觀念爾後有題材,將題材和觀念、內容和形式進行了簡單地對接,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經常看到一些沒有情感表現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在創作之初就是營養不良的,又如何能打動觀眾呢?在這個價值判斷和審美體驗多元化的時代,創作上的豐富和多樣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因著觀念的表達而失去視覺藝術表達的一些重要品質。我相信一個好的繪畫作品,一個有價值的作品,必然能“黯然傷人”,而“傷人”的前提即是藝術家對畫面語言的準確把握。好的畫面在語言上自成一體,那是一種美,是讓觀者不得不駐足欣賞的情感傾瀉。呂岩的作品就是這樣,他能將自己的個人體驗和感悟融入到看似簡單的畫面中,他將生活中的很多具體事物進行了抽象的再現,在畫面中,他非常善於用減法,將很多生活情感濃縮到畫面中不起眼的小事物中,一條小魚、一隻小鳥、一個馬頭等這些小的事物在他的刻畫下有著非常獨特的氣質和意境。

呂岩的作品雖然沒有固定的題材,沒有固定的符號,他描繪的事物也沒有孰輕孰重,甚至畫面似乎也沒有什麼中心可言。但是看他這幾年的創作,我們不難發現他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看過呂岩作品的人,一定會記住那屬於藝術家自己的形式語言,一種屬於他自己的“有意味的形式”。他將西方油畫語言和中國傳統的水墨語言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這種風格不是刻意和做作,而是藝術家在長期的思考和實踐中忠實于自己感受的自然結果。或許有人覺得呂岩的作品像文人畫,這是因為更多時候他的畫面看起來有著傳統文人的氣質,但這並不是重要的,這僅僅是對於畫面形式而言。呂岩確實在他的繪畫中融入了很多他對中國傳統語言的思考和認知,但他並不是從形式入手,而是從中國畫傳統的意境入手。談到自己的風格形式,呂岩説自己並沒有太多注意這些,但當他在現在有一個階段性的風格後,他説這好像“回家了”一樣,這是站在當代立場上的一種回望,而他的作品好像就是那驀然回首的一瞬間的感受。而那一瞬間,集聚了藝術家多少個日夜的徘徊思索。所以,讀呂岩的作品,必然要聯繫到他這個人,他和他的作品是一個整體。在他的畫面中,很少有人物,即使有也只佔據畫面很小的一部分,這些人物在他的眼中跟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大環境中的渺小物,這從一個角度可以看出,他對當下紛繁現實的有一種無奈。但是這種無奈和苦悶並沒有使得他退縮和畏懼,相反,他通過畫面營造了一種格格不入的訴求。他畫面中描述的所有事物都是有性格的,也可以説是很執拗的。在他最近的作品中,有幾幅作品是對馬頭的刻畫,比如《執拗15》以及《肖像-馬》等,他通過看似簡單、略帶抽象的畫面將一匹馬的倔強和固執從幾個角度刻畫出來。還有他刻畫地那些落網的魚,雖處死亡之地,但依然性格鮮明,絲毫不妥協。這些形象的刻畫,無疑是呂岩個人心理的一種寫照。將紛繁的現實這麼簡潔的刻畫出來,讓人不得不承認是藝術家的才氣所致。

其實從一開始,對於如何去讀呂岩的作品,我思考很久。因為他的繪畫從一開始映入觀者眼中的不是精神上的訴求,而是一種形式的完整性。形式的完整其實已經被我們現在混亂的審美評價給淹沒掉了。我們談到畫面的形式美,多説是筆觸自由揮灑、在一種偶然性中尋找真情流露、注重筆觸的表現性等,這種表述有時候會成就一些投機分子的得意。在呂岩的畫面中,我們也看到他整個畫面非常富有表現性,但是他這種表現是結構性的,是經營的結果。畫面完整性是繪畫者通過自己嚴謹的繪畫技法將色彩、筆觸、構圖等形式語言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審美體驗。久看呂岩的作品,他的作品也給人一種空靈感,寧靜致遠,不焦躁。作品是藝術家多次創作衝動的結果,而好的藝術創作,是藝術家非常恰當地捕捉到了那最適合自己表達的衝動。而一幅完整的畫面,會讓你感到藝術家的才情在畫面中滿而不溢,蠢蠢欲動。

呂岩跟同時代的青年藝術家一樣,沒有宏大敘事,沒有對西方當代藝術的模倣和演練,沒有明顯地對國家意識形態的反抗,他所表達的也是他的個人生活體驗,但是他的創作又是非常與眾不同的。我想這大概有幾個原因,一是他執拗的性格,他不喜歡隨波逐流,積極在尋找屬於自己的視覺表達和語言形式;二是他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喜好,在他的畫面中,我們看到他非常注重畫面意境的營造,而且有的畫面從傳統書法中汲取了經驗,整個畫面像是充滿意味的一筆,當然這一筆中有説不清的情感藏匿其中;三是他對藝術的真誠和執著,這是藝術創作的根本,藝術家在創作中必須忠實于自己的感受才能創作出有感染力的作品,呂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感受無對錯,真實表達最重要;四,因為呂岩有著非常紮實的寫實功底,這是畫面完整營造,充分表達情感的前提。這是我個人對呂岩及其創作的猜測和總結,或許還有其他因素。這幾個因素説起來都很概括、理論化,真實做起來,又是何等的難,我想任何藝術家都會對此有同感。

近來,中國文化界甚至是藝術界有開始討論“文化重建”。這是一種大國心態,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大國心態,以為經濟、綜合國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影響他國,於是邏輯出文化也應該有這樣的地位。在這些討論中,甚至有學者認為要摒棄西方,建立獨立的東方文化體系,我覺得這應該也僅僅是一種夢想,絕對不是現實。“文化重建”是一個大命題,在當代也變得更加複雜,不是簡單的理論分析。拿我們的藝術界來説,當代藝術依然在受著西方藝術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不能捨棄,反而是我們的文化獨立存在的一種必需和補充。我們談“文化重建”,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又了解多少,這世界已經融為一體,在一種混沌而複雜的世界語言中,能做到清醒的存在以及有自己的鮮明的風格已經很難了。從呂岩的創作中,我看到一個青年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的一種嘗試和實踐,這是對當代文化的一種反思和認識。或許他沒有想這麼多,或許他也不願意去承認,但在我看來,呂岩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現有藝術現狀的一種突破。對於他個人創作來説,這也僅僅是個開始。這已經讓我們對他以後的創作充滿更多的期待。

2010年10月29日

于天使咖啡

 

     1   2   3   4   5    


簡 介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