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融攝影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29 10:24:2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鏡像--我中國人民》江融攝影展

展覽時間:2010.10.28-11.26

展覽地點:大河畫廊

 

鏡像的觀看

文/ 姜健

人類最早發明鏡子,是為了看清自己的容顏。中國早在四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就發明瞭銅鏡,戰國時期銅鏡已經在民間流行。在這之前人類是從瓦盆裏的水中看自己,而西方也有古希臘關於那喀索斯被自己的水中倒影所吸引,而愛上了自己的幻影,最終化為水仙花的美麗傳説。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則將人類存在的愛慕自己的心理現象稱作“自戀情節”。法國心理學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更進一步提出“鏡像階段理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嬰兒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鏡像生發的,並認為鏡中的自我意象影響著主體的全部心理髮展過程。儘管鏡子中的自我形象不完全真實,甚至是虛幻的,卻賦予了嬰兒身份認同感:嬰兒與作為“他者”存在的自我鏡像建立起認同關係,進而能夠回答“我是誰”的問題。

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給予我們一個啟示:本我是建立在與他者的關係上,包括與我相對的一切,如神或上帝、自然、世界以及我所遇到的所有其他人。換句話説,想像自我的過程實際上是從他人的角度來獲得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因此,與“我”相對的一切他者,都可以成為照見自我的一面鏡子。

曾任聯合國工作人員攝影協會主席的攝影家江融最近完成了一部攝影項目作品,題為《鏡像—我中國人民》,恰好能檢驗雅克•拉康的這個理論。

江融長期在國外工作生活,但他一直非常關注中國的發展,並深刻思考著有關東西方文化和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因此,他一直有個願望,想用影像在中國做一個有關“我是誰”的文化項目。於是,他在2008年和2009年曾經四次回國展開有備而來的尋根之旅。先是從尋找江氏家族的淵源和歷史開始,從他的出生地福州出發,經江西、安徽,一路孤身尋訪他的家族歷史,最後在河南駐馬店正陽縣找到了江國遺址,並在河南民權縣江集村發現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的故里和陵墓。通過這次尋訪,江融證實了自己的祖先原來在河南,進而了解了福建祖家與中原的關係。後來他又沿黃河和京廣線這兩條縱橫中國的主要線路旅行,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從家族“小我”的尋根,一直髮展到從中華民族更大的文化、社會和歷史的背景中去尋找“我來自何方?”等身份認同問題的答案,並用影像的形式將這種思索的結果記錄下來。

江融採用説服所遇到的不同年齡和行業的中國人“自拍”,然後他再拍攝他們肖像的形式,並用 “自拍”和“被拍”這兩組有著內在聯繫的影像並置展示,恰當地表明他是通過中國人自我呈現的鏡像和他所觀察到他們的形象,由一個個獨立的“我”,共同構成了當下典型的中國人群像。而江融又從其中尋找到“我爺爺、我奶奶、我父親、我母親、我的兄弟姐妹,以及我本人的影子”,從中華民族的群體中尋找到自我的“根”。

作為長期在聯合國工作的江融,攝影並不是他的專業,無法像國內許多攝影師那樣能夠長時期觀察某一個地區和某一個社會群體,他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對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實地觀看。因此,江融所採用的這種行走和觀察的方法是符合他的特殊情況,也符合當代人必須在瞬息萬變和紛繁複雜的世像中快速尋找到有價值的資訊,這也是一種現代生活方式。而攝影這種當下最快速便捷的媒介正好能將他所觀察到的內容有效地記錄下來。

儘管江融無法面面俱到,但也不是走馬觀花。他用黃河和京廣線作為主軸,兼顧點和面的結合。他沿途所選擇停留的地點均是經過深思熟慮和調查研究的,他隻身坐火車和長途汽車並且住在農民家,利用一切機會了解當前農村最底層的生存狀況和城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情況。他所拍攝的對象,並非是隨機沒有目地的,而是經過選擇的。他不是簡單地用腳在丈量土地,而是真誠地在用心觀察人民。

江融的尋根之旅與不少國人采風式的遊走是有區別的。由於他對攝影藝術的長期研究、實踐和認知,同時他又相當深入了解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及歷史,他對中國的各種人物及其生存狀況更加敏感,不會有一些外國攝影師常有的獵奇視角或不夠了解中國歷史及現狀的“隔”的感覺。因此,也許更會産生第三種觀看的可能性。

從江融拍攝的肖像作品中,能夠看出他是採用平視而非俯視的方式,並試圖與被攝者共同合作完成這個《鏡像》的項目。他讓被攝者嘗試自拍,使得他們變客體為主體,讓肖像攝影中的被攝者能夠收回往往被剝奪的權力,較自由地表現自我,使自拍這一行為具有了戲劇性的表演色彩,最終轉化為內心探索的儀式。而他在與被攝者的對視過程中,又給予他們主體性,使他與被攝者處於平等交流的地位。

江融在被攝者的選擇方面下了功夫,拍攝的對象包括儺戲傳人、衣廠女工、退伍軍人、夜總會經理、種田農民、鋼管舞教練、公司老總、無家可歸者、外交官、學生、富婆、作家等;而且在拍攝背景的選擇方面也是經過慎重思考的,無論是在天安門廣場這個最具有近代中國歷史象徵的場景,還是在最能體現當下中國繁華程度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或是在毛澤東的故鄉韶山和革命聖地延安,還是在黃河與長城交接的老牛灣,以及中國文化鼻祖孔子的故鄉曲阜等,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加上這些具有歷史和文化特色的場景,共同構成了一部當下中國現狀和中國人精神面貌的有價值的影像資料。

通過這趟中國尋根之旅和探索性的影像整合,江融不僅尋找到了自己的民族之“根”,同時他在與這些同根族人的零距離對視中,仿佛是從一面鏡子中審視自己,發現可以認同的民族特性,驗證可以通過鏡像來認同自我的途徑,以回答我是誰的問題。而且,我們也能從他提供的這面鏡子中看到中國人個體和群體的鏡像。

一個很私人的鏡像觀看在傳播中逐漸具有了社會屬性!

2010-9-25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