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異變與互相干擾的身份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4 13:22:1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遷徙、異變與互相干擾的身份

地點: 東大名創庫(上海市淮海西路570號紅坊/創意街38號)

開幕: 9月7日18:00-21:00

展期: 9月7日-10月10日

 

作為本屆藝術營活動主題,“遷徙、異變與互相干擾的身份”在中盧兩國分別向來自歐洲和亞洲的藝術家就現實和身份性等議題提出挑戰。

在身份性這一語境中,“遷徙”(movement)指的是自願、非自願或被迫的地理位移。同時,“遷徙”也會激發人們對於距離、行程、差距的思考,並在我們面對與自身所認同的文化道德準則截然不同的倫理規範時喚起一些難以言表的思緒。對於身份和“異變”(mutation)的思考則引出了一系列混合概念。而這些概念轉而産生了新的身份,在各種交流通訊技術的幫助下,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主體與客體、表像與現實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而透明。“干擾”(disturbance)則打斷了身份的線性發展。不可避免地,與之相伴隨的將是一系列社會政治變遷——而其對於身份塑造這一過程的影響則可能是多元的:既有積極的一面,也可能有消極的一面。從形而上或心理學層面上講,這也可以成為所謂的“混亂”的見證。在任何情況下,被干擾的身份導致與“他者”之間新的、有時甚至是棘手的關係的可能性相當高。

總的來説,身份性的表現極為複雜。只有部分具有表現的元素才具有可見性。要透過字裏行間、拋開表面現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所表現出來的也往往是經過了簡化的一面。身份會産生各種壁壘,干擾的身份或許會為談判、改變、滲透、分裂、轉化、異化、發現、重塑等提供空間。

身份性的“遷徙”、“異變”與“互相干擾”既可能發生在微觀層面上,也可能發生在宏觀層面上。個體、團體、社區、公民、城市、國家等都可以成為遷徙、異變和干擾或被干擾的主體或客體,並對身份性的構建、改變、虛構、多元化、迷失、分裂、衝突、隱藏和壓抑産生影響。

 

簡 介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