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非物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13 21:29:2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的第一回是圍繞“手工製作與雕塑的物質化形態”的討論與實驗,對話的核心問題:

1 如今雕塑的物質化形態的有哪些表現形式,新的物質化形式帶來了怎樣的問題?

2 當下雕塑的物質形式、觀念與傳統、現代雕塑的界點在哪?有哪些突破與創新?

3藝術家個體是如何來把握、定義雕塑的,藝術家與雕塑物質化形式存在怎樣的關係?

4 雕塑的個人情感、手工製作與現代雕塑的參與關係。

5如何看待手工感與現代技術與材料的運用。

在此次展覽作品中,周長勇的《四十萬公里》是世界上第一件使用LED燈光製作的三維矩陣效果的“動態雕塑”。作品由3萬多個LED點光源組成,在300×120×100cm的三維矩陣空間展示一個人在不停地行走。這件作品通過對當下虛擬現實技術與材料的運用,完成了對雕塑語言一種全新的延伸,在他的作品中延續了傳統雕塑的形體感、手工感、體積感,但是雕塑家所感受的刺激點、興奮點卻發生了轉移,藝術家則更像一個未來網路世界中的雕塑家。到那時,網路虛擬新技術就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了。

盧徵遠的《悸動》則是圍繞傳統與當代雕塑中的“身體雕塑”問題所展開。他的雕塑是一種“去魅”的過程,所要消除的是二十世紀以來雕塑身體語言中的政治性、文化性。身體的自然性必須要符合身體的社會性和政治性嗎?這成為盧徵遠作品所要追尋的一個問題,為此藝術家通過對以前雕塑中所忽視的身體細節,回避身體形態進行了一次還原。康靖與牛淼的雕塑作品系列可算得上是“二次雕塑”,它是一種雕塑再造的行為。如果説現代雕塑更多是通過雕塑的形體去表現藝術與社會的問題,強調的是雕塑再現與表現的功能,而康靖的雕塑作品從雕塑內部出發,用身體直接參與雕塑的塑造與異化,從而將雕塑的核心向內轉。

胡慶雁、刁偉、周潔、秦偉鴻的作品則是從雕塑自身最簡單的問題入手,包括雕塑的“手工感”、“趣味性”以及“創作中的未知性”等等,他們試圖回歸雕塑家作為雕塑家的根本。雕塑家從本質上來説既不是神,也不是萬能的藝術家,而是一個“工匠”,一個真實的人……。

展覽持續到9月5日。

 

康靖《真假發》

盧徵遠《悸動》

牛淼《發動機系列》

 

 

 

秦瑋鴻《黑色情緒》

 

周長勇《四十萬公里》

周潔《如果》

     1   2  


簡 介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