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生活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1 19:54:3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畫畫幾乎是在我十二歲之前才做的事,直到有天一個朋友問我可不可以畫點什麼,參加他在紐約策劃的一個關於圓珠筆的展覽……我想,為什麼不呢,畫畫看。

在北京,我總是去附近的雜貨店買最便宜的作業紙來畫畫,雜貨店叫做京克隆,遍佈北京的大街小巷。我也喜歡那些便宜的圓珠筆,大概3到5塊錢一支,便宜又實惠。

我有一支手機,每天都要看它很多次,因為隨時都得用它。於是我看著自己的手機,心想:我要把它畫下來。然後便開始畫,感覺還不錯。接下來我又畫了一罐黑色的自動噴漆,這罐噴漆原本是我拿來噴我的滑板,也曾拿它在機場輔路的藝術區噴ELK的塗鴉Tag。

這兩張畫後來參加了紐約朋友策劃的“圓珠筆”展覽。

然後,我就一直不停的畫。畫出任何出現在我身邊的東西:香煙盒,火柴,路上撿到的卡片,以及各種各樣便宜的商品包裝袋。我喜歡這些日常用品,一來是因為這些“東西”幾乎出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非常熟悉。二來是因為在中國,我看不懂上面印的中文字,這些熟悉的日用産品對我而言又表現的完全陌生。雖然我明白清楚這些物件的功能,但那些包裝上的説明文字卻讓我覺得它們完全來自另外一個星球。我喜歡這種熟悉但又猶如外星般未知的混合感受。我是在畫這些文字,而不是寫它們。我努力把這些字畫正確,但實際上很難,因為我不懂文字的含義,難怪我那些懂中文的朋友老是笑我説,你畫的中文字簡直瘋狂得亂七八糟。

我想這其實就是我對在北京所看到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反應,那些“藝術”大都尺寸巨大,聲勢奪人,技巧嫺熟,內容卻乖巧媚俗,是寫讓人印象深刻的垃圾。在這裡,藝術原本作為個人化的,一種向內心探尋的東西,卻完全看不到。中國是一個龐大,有趣,同時又很複雜的國家,讓我覺得納悶的是這些個頭很“大”的作品並沒有折射出這個國家複雜的狀態,反而大同小異,顯得單調乏味。雖然大家生活在其中,卻似乎與之毫無關聯。

藝術對我而言,是和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東西:單純,自然流露,激烈而又封閉、安靜,這也許是因我不善交流。所以我讀很多,想很多,看很多,留意身邊的每一個細節:包裝、顏色、質地、聲音,氣味……還有希望,這些是我的作品所要呈現的。

我的畫和疏離困惑的環境相關,某種我所看到的,圍繞在我周圍的整體。

況且,畫這些畫還可以修身養性:花2到4個小時去描繪一個小小的煙盒,試著不漏掉所有看得到的細節。

至於這些照片,還是與我感受到的“真實”有關。中國吸引我的地方與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儘管每天都有新鮮的俗麗節目,糟糕的藝術在北京上演(就象美國當年經濟大繁榮時代,“藝術家”們開著法拉利…)中國似乎也在經歷類似的轉變, 但我能感覺到存在其中的某種真實的。原本是個“外人”的我,不懂中文,通過身邊的種種小事,發現自己和這個城市的聯繫。感謝那些不用花多少錢,智慧巧妙生活著的普通人們:磨刀的,收垃圾的,賣水果的人們,和每天擠公車,看上去有點怪異、表情有點狡猾、出門討生活的人們。這是真正日常,生活的藝術,他們讓我真正感受這個國家,和存在其中的真實。

照片中出現那些小東西,對當地人來講是再熟悉不過,但對我而言卻很新奇,和一點點難以琢磨。當然,攝影本身是有關於色彩和質感,但在我的眼裏,照片中的顏色是那麼富有異國情調甚至陌生,活生生的每一刻,真實的日常生活。”

紐約藝術家Jocko Weyland,1967年生於芬蘭赫爾辛基,同時也是獨立策展人,批評家,文化探險家,雜誌編輯,滑板愛好者;著有街頭滑板運動的世界史《毫無答案》 (The Answer is Never),並長期為《Trasher》(滑板運動專刊)、《Vice》(獨立音樂和青年亞文化雜誌),《紐約時報週刊》撰寫文章,Jocko也是Elk畫廊以及Elk獨立雜誌的創始人。在FakeSpace這次展覽,主要呈現他近期在中國生活一年時所創作的繪畫和攝影作品。

 


 


 

1   2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