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法:多角度切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時間:2015-03-04 | 片長:何水法:多角度切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來源:新華文化

“傳統文化”,是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畫家何水法今年的提案關鍵詞。履職八年來,何水法每年都針對文化藝術領域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五個相關提案,比如“博物館、美術館免費開放”、“不要讓國寶藝術束之高閣”、“《富春山居圖》兩岸合璧展出”等等。今年,何水法同樣提出了五個提案,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五個提案涉及面更廣,包含藝術、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多個角度,且全部指向同一個目標——繼承和弘揚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恢復傳統“花朝節” 弘揚中華優秀民俗文化

在傳統文化中,花朝節與中秋節向來並稱,有“花朝月夕”之譽。春半之花、秋半之月是文人吟咏唱誦的永恒主題,寄託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近年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花朝節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何水法通過連續幾年對杭州西溪濕地花朝節的考察調研,今年在提案中正式倡議從國家層面恢復傳統的花朝節,讓花朝節及其所蘊含的豐厚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何水法認為,文化的傳承需要有自身特有的節日與儀式作為載體。節日背後的文化則起到了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推動中華兒女追尋真善美,找到精神的皈依之處。從國家層面恢復“花朝節”作為春天重要的傳統節日,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內心之間的和諧,可以傳承節慶背後的優秀民俗文化,同時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調節民眾身心健康,增強中華兒女的民族凝聚力以及社會的安定團結。因而,他建議將花朝節確定為春之半,即農曆二月十五,與秋半的八月十五對應,並將其定為法定假日、舉辦相關慶祝活動。節慶活動可參照杭州西溪濕地花朝節,在近一個月的春日花期之內,舉辦一系列的文化藝術活動,比如繪畫展覽、戲曲表演等等,讓民眾有充分的接近大自然和文化藝術的機會。

何水法還特別指出,當下我國傳統節日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譬如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曾被南韓拿去申遺,耶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洋節日”卻受到國內民眾的追捧。在這樣的背景下,恢復舉辦中國傳統花朝節意義更深。

設立傳統書畫終身教育機構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禮記》有言,“人不學,不知道”,兒童啟蒙讀本《三字經》裏也説“人不學,不知義”。“知道”與“知義”不僅是民眾的熱切需求,也是當代社會和諧穩定的保證。何水法指出,當下“傳道”與“授義”的任務主要由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來承擔,在這三個階段的教育之外,也有由普通高等院校創辦的成人高等教育、由團體或社會力量創辦的成人教育(依託高校)和由政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舉辦的各種進修班三種繼續教育形式。就目前的師資教育狀況來看,這三種成人教育僅僅起到了較小的輔助作用,相對於西方國家成人教育所發揮的巨大作用而言,我國的成人教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在何水法所從事的傳統文化藝術領域,這一現象更為顯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整體,底蘊深厚,包羅萬象,推行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找到良好的突破口,方能事半功倍。何水法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內涵滲透于每一種文化形式之中,而傳統的書畫藝術是其中最直觀的體現者。書道與畫道對於虛實、陰陽的強調對應儒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所強調的持中、穩健、理性、包容、調和對於發展變動中的當下而言,無疑有著積極作用。同時,書畫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又與其他文化形式比如文學、歷史、音律等交融貫通,因而推行傳統書畫藝術教育,也能調動民眾對於其他傳統文化形式的探索興趣。目前,我國高校已經建立起了基本的傳統書畫教育體系,但由於高校受制于師資條件,目前尚不能滿足廣大書畫愛好者、尤其是已經具備一定水準又期待得到更好提升的專業從業者的受教育需求。因而他倡議,在中小學與高校傳統書畫教育之外,設立高端傳統書畫終身教育機構,完善傳統書畫終身教育機制,推廣名師講學的教育方式,使其真正滿足民眾和社會的雙重需求。

以中國傳統的經典藝術為先導推進中外文化交流

優秀的中華兒女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藝術方面,如書法、中國畫、雕塑、工藝等,不僅在東亞和東南亞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也間接影響到了西方的現代藝術。這些藝術門類所體現出來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念和精髓,也因此得以傳播到了世界其他文明之中。何水法認為,以中國傳統的經典藝術比如書法、中國畫為先導,用直觀形象的視覺藝術闡釋中華文化審美訴求,進而上溯其哲學思想起源,推廣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他在提案中倡議政府加大傳統文化推廣力度,以傳統藝術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為先導,通過舉辦展覽和學術論壇等形式,向世界介紹和展示我國傳統藝術,進而闡釋中華美學和哲學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將“良渚古城遺址”列為中國2017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正式項目

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考古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準的地區之一。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代表了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稻作農業的最高成就,可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徵提供特殊物證。特別是2007年發現的“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遺址,無論規模和內涵,在世界同類遺址中都極為罕見。何水法指出,良渚文化不僅得到了國內考古界的一致認可和多次榮譽,而且在2013年杭州世界文化大會期間,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和世界遺産中心主任基紹爾?拉奧先生的由衷讚嘆。良渚遺址如申遺成功,必將為遺産的科學保護提供永恒動力,為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提供最有力證據,更將有利於在國際社會傳播和弘揚中華文明,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想作出積極的貢獻。2013年3月,何水法先生在全國政協全會為“良渚遺址申遺” 提交提案,成龍、馮驥才、徐沛東、孟廣祿、濮存昕、黃宏、鬱鈞劍、劉蘭芳、宋春麗、滕矢初、馮雙白、廖奔、言恭達、韓書力、楊承志、于海、馮遠、吳為山、趙長青等眾多全國政協委員附議。今年何水法先生再次提案要求將“良渚古城遺址”列為中國2017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正式項目。

保護傳統地方菜式傳承地域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飲食文化也是其中一支享譽世界的奇葩。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飲食傳統,並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作為杭州餐飲旅店行業協會顧問,何水法通過多年調研發現,當下我國各地餐飲文化的差異正在日益縮減,傳統地方名菜的獨特的製作方法與口味也有逐漸消亡與趨同的傾向。

何水法認為,食物是人們每天都離不開的東西,而中華美食不僅營養豐富味道一流並且幾乎每種小吃和菜式背後都有著一個動人故事,比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既是歷史典故,又蘊涵著傳統道德倫理。一種小吃、一道菜式,可以涉及到歷史、文學、哲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傳統文化。留住一道傳統名菜的味道,就是留住了對一個城市的記憶,留住了對一個地方最深刻的記憶。政府應該樹立保護傳統地方菜式的意識,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一樣,對傳統地方菜式進行搶救與保護。

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尊重和倡導多元性,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才能具有不斷的延續性和創新性。在當下的中國,地域文化的趨同已經不容忽視,保護地域文化已經刻不容緩。以人人關注的食品為契機,挖掘背後的文化和習俗,活化地域傳統,不失為一個簡便可行的方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