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中石:讓漢字承載的文化更廣泛地傳播

時間:2013-03-05 | 片長:歐陽中石:讓漢字承載的文化更廣泛地傳播 | 來源:《光明日報》

歐陽中石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前段時間,教育部發佈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倡導書法教育進課堂。這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説,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書寫用不上了,沒有必要在學校全面開展書法教育。我覺得,這樣的看法有些偏頗。書法的實質不是寫好毛筆字,而是學好漢字。

人物素描:郭紅松

人物素描:郭紅松

近年,有的人去日本,發現旅遊車上有好多的書。路很長,大家都在找書看,有外來的遊客,也有日本的居民,見車上有書,都很高興。這多少讓人感到有點奇怪,如果這個書是日文的,外國遊客不一定都看得懂;如果都是英文的,日本人不一定都懂。怎麼回事呢?拿起來一看,發現都是畫。畫可以突破語種與各國人的思想進行溝通。

我們的漢字就是畫,而且還不是簡單的畫。有形的就畫出形狀來;無形的,就畫出那個意思來。“男”,怎麼來表現?我們古人就畫了塊“田”地在上邊,下邊出“力”氣,就是“男”的。這太妙了。看到太陽,畫個圓圈就行了。看到月亮,就畫個月牙形。但是“光明”畫不出來,就把這兩個放在一塊兒,一個是發光的,一個是反光的,放在一起就“明”亮了。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既是科學的結晶,也是藝術的結晶。

電腦、網際網路這些新事物當然好,希望能有更多的高科技為人們服務,但也不要排斥舊事物。現在,一説到傳統,很多人就以為是舊的,屬於過去時。這個想法不全面。所謂傳統,應該是以前産生的,延續到今天,傳而統之,明天還要傳下去。它包括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要把“新”的和“舊”的科學地攏在一起,整合起來,放寬胸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本”。大家需要也應該聽取一些反對意見,因為這樣有利於研究。

歐陽中石委員為光明日報兩會特刊題字

歐陽中石委員為光明日報兩會特刊題字

前幾天,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歐陽自遠來訪。我從他那裏學到了很多。他説,天體之間就地球上有人,有生命,其他的星球上都是石頭和土。看來,主宰乾坤的,是人類。所以説,不管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都是朋友,都是世界的主人。中國人有很深厚的傳統文化,應該把自己的智慧貢獻出來,探求更廣闊的世界,有更清晰的認知,讓我們的文化更強、更廣泛地傳播。這也是我們的責任。所以,這次參加全國兩會,我寫了幾個字,表達內心的期待和祝福:“廣議集思統一,同心協力和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