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濤:“重返”這一主題回應了今天中國社會真正需要什麼

時間:2017-11-21 | 片長:00:05:57 | 來源:藝術中國

視頻>

藝術中國:張老師,你好。作為合川人,是什麼樣的契機使您策劃了合川釣魚城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張小濤:這個項目是借合川區人民政府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契機。我們從去年的十月份就開始籌備這個藝術節。去年十月份,合川區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我就回來跟區領導做溝通,後來這個事到做成花了一年多時間,包括和王春辰老師的溝通。實際上也是慢慢在摸索當中,這次有這麼多人來參與,包括當地的老百姓,這也是出乎我們想像的,我們都以為新媒體是很高冷的,但它反而和當地的社會、工廠水乳交融。所以我覺得新媒體的大眾化和普及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這個項目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驚喜。

 

重慶四棉

展區露臺

重棉四廠原廠房

藝術中國:為什麼選擇重棉四廠這個老廠區來做主展場?

張小濤:本來區裏面是安排在他們的一個藝術中心做,後來那個中心要改成政務大樓,所以就選了重棉四場。我當時特別喜歡,我覺得這個場地特別震撼,包豪斯風格,典型的社會主義廠房。並且重棉四廠有輝煌的歷史,從民國到2000年,好像是2009年才停産。這個地方對當地的經濟貢獻很大,並且也是一個工業老區。所以它本身歷史的厚度就讓這個展覽的空間特別有張力。我覺得是真正地回應了中國社會今天需要什麼。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和社會的關係不是孤立的學院的或者美術館體系的。這種在生長的項目,比如我們去支教,跟重棉四廠的領導、工人交往,他們幫我們布展,其實特別獲益。

展覽現場

藝術中國:這是您第一次策劃在地性藝術節嗎?

張小濤:應該是第一次,以前是在美術館的項目,比如去國外,英國、南韓等。我策劃的展覽少,因為藝術家有時候跨行業和領域比較難。這個項目跟我參與過的在地性項目,比如隆裏,還不一樣。這次是我和春辰老師合作,全面的操盤。我覺得這個地方有能量,這裡加上家屬應該有幾萬人,完全是一個小城市。它和標準的雙年展和美術館體系完全不一樣,我們籌備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度。比如廠房的垃圾清理,包括水電、公共衛生的改造等。但這個工廠特別有人的氣息,剛才看見一個老奶奶拿著望遠鏡看他們的老照片,穿著以前服裝的紗工來參觀,這都很有時間的維度和人的溫度,有空間的記憶,這個我認為是我以前沒有的經驗。

 

退休職工在觀看藝術家作品

重棉四廠老照片

重棉四廠的退休職工在觀看老照片

藝術中國:這次展覽當中我看到有一個展區裏全是重棉四廠老照片,在工廠墻上還保留著一些生産的標語,這個展示環節是如何設計的?

張小濤:我們當然還是希望不要粗暴地干預這個空間,不要去破壞它們。現在展覽老照片這個地方是我們故意在整個展廳裏留了天光的。我們把重棉四廠的照片借來,幾乎就不怎麼動它,把它們保留下來。用天光、玻璃板和桌子把它們壓在裏面,是讓這些人有親切感。我認為這個時候新媒體成了一個誘餌,照片成為了一個媒介,讓所有人來看他們的記憶和歷史。我覺得這是我們在學院裏很難體會到的,借他們的力量,把他們的照片呈現給他們看。我們只是做了一個組織和搬運的工作,其實沒有花多少精力。比如我們做了重棉四廠的一個公號,大概有七千多個轉載率。其實民間是特別需要這種藝術、工業和社會的通道。

 

棉紡廠的老職工身穿過去的工作服與嘉賓合影留念

熱情的原棉廠職工

老職工參觀藝術節

藝術中國:這次藝術節您邀請了幾位藝術家來進行在地性創作,針對在地性創作這個環節,您能具體介紹一下嗎?

張小濤:我們邀請了吳嘯海、劉春堯、彭艷、何工、趙彌等藝術家進行在地性創作,也是希望他們把合川當地的歷史景觀結合起來,這也是避免當代藝術的概念化。這個移植的現場,我們希望它是生長的,不是孤立的。公共藝術單元在釣魚城和盧作孚故居包括規劃展覽館,這幾個項目總的來説還比較滿意。這幾個藝術家的作品要麼是和釣魚城古戰場的對話,要麼是和老城墻對話,要麼和名人故居的對話,但他們都主動地把當地的人文景觀轉換出來。我們在畫冊的編輯當中加了很多文章。文章使文獻很豐厚。它其實不是一個孤立的新媒體科技問題,這是人的溫度。所以我們做新媒體就是把人和歷史結合在一起,我覺得這是真正的變化。他們看這個廠,看藝術,變成了他們看記憶。所以藝術有時候不是設計出來的,完全是不期而遇。 

藝術中國:幾位藝術家做了多長時間的在地性考察和創作?

張小濤:考察是在十月初來過一次,包括國外的藝術家後來也有放棄的。報方案到完成有兩個月左右,9月初報的方案,10月初來考察,11月做出來,還是一直在溝通當中。

 

宮文博在釣魚城的作品《建合見》

盧作孚現場噴塗,1300x1700cm,噴漆

周煜嵋《甲乙丙丁》

周雯靜《生産符合》

藝術中國:這次藝術節的在地性作品您能介紹幾件嗎?

張小濤:中央美院的吳嘯海做了《尋找盧作孚》,他在合川城裏到處貼盧作孚的肖像,所以他們進行了這個對話的創作,還是挺有意思的。還有一個是周煜嵋《甲乙丙丁》,作品將重棉四廠儲物間裏的東西陳列出來,用玻璃櫃展示,加上燈光,特別感動。他們留下的物件包括筆電、大頭貼、針線、解聘書都有,這些就是這個廠的厚度,人的記憶就是偉大的作品。 

藝術中國:這個展區前後兩個大的空間裏的作品擺放有沒有什麼特意的安排?

張小濤:前面的這個廳作品要“重”一些,因為這個廳進來是一個開幕的現場。後面的廳空曠一些。放些“輕”的作品,但總的來説,新媒體需要黑空間,所以我們在裏面做了些調整。這個廠是包豪斯的建築,鋸齒房特別好看,放到北京,這個空間都是頂級的。這個廠太有力量了,放什麼在裏面都很好看,所以我們也很謹慎,放什麼作品都不能敷衍,要很有力度。

 

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國)《鈑金工》

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國)《鈑金工》

藝術中國:我注意到這次有很多國外的策展人和藝術家,這方面的情況能簡單介紹下嗎?

張小濤:初評每個單元裏都有三個評委,中評有三個國際評委,包括這次9個獲獎,有3個國際獲獎。其實是一半一半,中國高校我們有1個保護單元,中國3個人獲獎。其他是6個人獲獎,3個中國人,3個外國人,比較持平。你做得專業,人家會體會到你的系統性,所以我覺得這個工作還是蠻重要的。 

藝術中國:我參加過一些在地性藝術節,像合川這樣設立這麼多獎項還是第一次看到,當初您是怎麼考慮的?

張小濤:設立獎項能吸引年輕人,我希望要有精神的加持力。所以梁老師獲獎,終身成就獎,我覺得還是不一樣。我們還是希望這個能夠影響觀眾,在國際上有學術的話語權。我們論壇為什麼兩天那麼緊密,那麼多活動,還是希望把這個提高,作為一個放大器,不是簡單的開幕式完了就完,這不是我們期望的。這也是我認為比較有意思的地方。

馮曉峰《重復的週期》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何工《地平線》

展覽現場的現代舞表演

周褐褐《狂熱者2017第二代》

張小濤博士的鄉村兒童支教項目

藝術中國:您這次的作品是兒童的支教項目,這方面能介紹下嗎?

張小濤:2015年、2017年我帶我的研究生去支教,我還帶了我兒子去參加支教班,我認為特別有意義。我去當了一個書法老師,教他們書法,教他們武術,教他們畫素描,畫色彩,這種教育很溫暖。 

藝術中國:聽説陶行知先生曾經也在這裡做過支教,您做支教也是因為文化的傳承嗎?

張小濤:盧作孚也是重要的鄉村建設者,盧作孚、陶行知加上晏陽初他們三位是中國最重要的鄉村建設者。陶行知在這裡支過教 ,他辦了陶行知小學,艾青在這裡當老師,很多那個時期重要的人都在這裡支過教。所以我覺得還是文脈的相傳。我念的中學就是盧作孚建的。我覺得文化是一種基因,一有這個火種,它就會燃燒起來的。 

藝術中國:咱們這次藝術節應該是到12月初結束,之後我們這個展區是怎麼樣的安排,明年還有沒有相應的藝術節?

張小濤:明年應該會做。區政府每年都有旅遊節。我們對老百姓的參與還是很重視,我們也希望把這個做得跟當地有一種生長關係,也可能他們會把這個作為一個展覽中心延續下來。其實這是對空間的一種重新塑造,我們期待他們能夠令作他用,甚至想把它規劃成藝術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