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道求變:"畫壇思想者"盧沉藝術研究展在京舉行

時間:2017-03-24 | 片長:尋道求變:"畫壇思想者"盧沉藝術研究展在京舉行 | 來源:藝術中國

視頻>新聞>

 

3月23日,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給北京了帶來意外的料峭春寒,空氣濕潤而陰冷,大街上的人們裹緊衣領,縮起脖子,撐著雨傘,為了生計而奔忙著。這像極了盧沉作于1990年的人物畫《清明》的場景,巧合的是這張作品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今天,“尋道求變——盧沉藝術研究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同時北京畫院再編的《盧沉論水墨畫》也首次呈現。

“中國畫要在現代基礎上發展”,是盧沉在為20世紀中國畫的發展提出的鮮明主張。盧沉為人溫和恭良,但在藝術追求上卻頗有自己的見地。他1935年生於蘇州,因懂五行之人説他“水”多而“火”少,因此曾用名盧炳炎,但他偏不信邪,反其道而行之,為自己取名為帶“水”的“盧沉”,其性格從此事可見一斑。1953年,他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5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係。

這次展覽中,共展出盧沉作品70余件,多幅作品是首次展出。盧沉的代表作也悉數亮相,如1964年的《機車大夫》、1978年的《月光如水照緇衣》、1985年的《太白捉月圖》、1990年的《清明》等。每一張作品都代表了盧沉的一個創作階段,而每一個階段,盧沉都把形式在可能的範圍內探索到極致。正如他在《盧沉論水墨畫》中所説:“一般人看國畫先看造型,後看筆墨,最打動人的是由形狀的東西。所以歷史上凡在造型上有突破的人,就顯得非常突出。”

《機車大夫》創作于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年代,但畫面中對巨大的火車車輪及傳動裝置的描繪還是鮮明地體現出幾何構成的意味,成為新中國初期描繪工業題材一張突出的代表畫作。1960年,中央美術學院15名教師聯合創作長卷《當代英雄》,素描稿由孫滋溪起稿,而白描則由盧沉主筆,由此可見盧沉當時的造型功力。

盧沉為了教育學生,也研究他原本並不擅長的西方現代繪畫,閱讀了大量的書籍,1980年代後期的作品明顯地具有了西方現代藝術的特點,他還為學生們開了一門課《水墨構成》,這在中國畫教學歷史上確實是前無古人的,而展覽中的《清明》是盧沉現代構成水墨人物畫的頂峰。畫面打破了慣常的空間關係,人物被抽象為一個個簡潔的符號,動作形態卻依然鮮活,畫面僅有黑白兩色,卻給予人巨大的想像空間,畫面明顯具有西方現代繪畫意識,卻仍具有濃濃的水墨韻味,真是中國現代水墨探索上的巔峰之作。

1990年代之後,盧沉很多小品創作更具實驗意識,往往超越具體形象,而臻化境。他在畫作上題字説“能如小兒塗鴉,那是化境,吞吐古今,無論東西,得天趣者勝,要在不使有一筆吳生習氣,師非師,法無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

這次展覽不僅展出了非常多的生活小品和現代水墨構成的作品,還展出了盧沉的書法作品,盧沉非常重視線條的品質,他一再強調,“以線造型是我們的傳統,我們要堅持以線造型。”他喜草書,也常以草書作畫。不止一位學生回憶到去盧先生家看到的場景為“案頭上、畫板上都是書法作品”,足見盧沉先生對書法用功之深。在他最後的歲月,一直在病房陪伴他的就是《淳化閣帖》。

盧沉自作側面像,上題:“壽有限,藝無涯。朝朝暮暮,東塗西抹,面壁弄墨,數十年未成正果,何處丹砂,白髮依稀始塗鴉。”

有弟子和美術史學者將盧沉與周思聰對比,認為周思聰有靈氣,比較感性,想到什麼馬上就可以動手畫出來,而盧沉更理性,是一位思想者,因此在他的晚年,他還有很多想法,但尚未實現,就離開了人世,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然而,正是這未完成的遺憾,才為後來人以啟迪,等待著更多的後來人繼續走下去…… (圖文/許柏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