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開幕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 片長: 00:01:28 | 上傳: 2010-12-06

 

相關評論:東方既白——面對李可染人物畫的思考

李可染的人物是創造

為了全面回顧李可染先生的人物畫藝術,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 “畫龍點睛——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人物篇)”于2010年12月5日下午2:30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此展覽由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北京可創文化協辦,展覽持續至2011年1月4日結束。這次展覽共計展出李可染水墨寫意人物畫40余件,水彩以及白描人物畫20余件,李可染常用印以及書法座右銘、速寫本等文獻10余件,此外展覽還呈現了李可染早期繪製的宣傳畫。

●五年系列活動的第一展 李可染人物畫首次集中亮相

2009年,李可染夫人及其子女將李可染先生代表性作品捐贈給北京畫院,以這批藏品為基礎,北京畫院組織力量進行分類整理與深入研究,實施開展了“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以及畫集出版活動,活動將分為“畫龍點睛(人物篇)”、“臨風聽(牛篇)”“、千難一易(速寫寫生篇)”“、金鐵煙雲(書法篇)”、“江山無盡(山水篇)”五個專題,分別展出李可染的人物、牧童與牛、書法、速寫與寫生、山水五方面題材類型的作品,同時組織研究撰寫文章、出版畫集。系列活動在每年的12月份舉行,持續五年的時間,這對於李可染的藝術進行全新的研究與展示。李可染先生作為轉型的藝術大家,為世人所了解的是他的山水畫,1943年提出了“用最大勇氣打進去、以最大的功力打出來,”人物作品正好就是他提出打進去的轉折的突破口,同時人物畫是可染先生較早從事並取得成就的領域。所以這次展覽是系列展的第一個專題,是對李可染系列研究的第一步。

●眾多機構藏家攜手,匯聚大師藝術精品

李可染早期人物畫作品大多留存在民間,收藏分散,北京畫院聯合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多方協調聯絡、精心運作。展出作品除了北京畫院以及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的藏品之外,還向社會重要收藏機構和個人進行了徵集,匯聚了中央美術學院、李可染藝術館以及其他個人收藏家的藏品,這是李可染人物畫作品一次難得的匯聚。展出作品的創作時間從20世紀2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基本涵蓋了李可染一生的人物畫創作,呈現了李可染人物畫藝術的基本風格演變與整體藝術特色。像《午困圖》、《觀畫圖》《執扇仕女》等李可染重要的人物畫代表性作品均在此次展出。李可染先生的經常畫的《鍾馗》、《笑和尚》、《懷素書蕉》、《苦吟圖》等每個同題材作品都有三幅、四幅同時展出,這些作品簡筆揮寫,意境靈動,代表了李可染人物畫藝術的最高水準,展現了李可染作為山水畫大師的另面藝術風采,李可染的人物畫表現了東方文化特徵,這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切入點。

●早期宣傳畫作品寄託畫家家國恨、民族情

水墨寫意人物畫之外展覽還同時囊括了李可染的的宣傳畫、水彩寫生以及線描等不同的材質類別的人物畫,其中還包括了複製呈現的李可染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繪製的近二十幅具有代表性的宣傳畫作品,這對於認識李可染藝術的全面性以及他的水墨寫意人物風格淵源有重要學術價值。李可染先生的青年時代積極投身於用藝術進行愛國救亡的活動,創作了大量宣傳畫,這是李可染早期人物畫創作的重心。通過這一批作品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於我們民族的愛與匹夫之責,這在當時就感染了、鼓舞了一大批的同胞。

●重要文獻文物呈現大師足跡與襟懷

此外展覽還充分利用文物文獻資料對於李可染的人物畫創作活動以及學術研究成果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與展示,包括李可染人物畫創作的基本過程、風格演變以及老舍、齊白石諸家對與李可染人物畫藝術的評論。展覽還展出了李可染的從藝心得真言、自勉座右銘等實物文獻,包括他書寫的“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八風吹不動天邊月”等畫壇格言,複製了可染先生這一批人物畫創作時期的畫室“有君堂”,展覽還利用古代同題材繪畫作品對照來呈現李可染對於傳統人物畫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可以説全方位展示了大師的藝術道路,同時集藝術性、學術性以及觀賞性于一體,兼顧了趣味性。

本次展覽在新世紀引領我們回顧為中國畫的世紀轉型做出了重要貢獻的藝術大師的藝術作品以及藝術道路,反思李可染先生對於傳統的的態度以及對於西方繪畫借鑒的尺度,這無疑對於當下中國畫藝術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啟示。可染先生的藝術風格、藝術道路乃至作為一個中國畫大家的修為與識是促成他的藝術成就的基礎,誠如鄒佩珠先生所言“他的多方面的修為與素養成就了他的藝術”,這些對於當前的藝術家無論在宏觀藝術道路還是在微觀藝術風格層面無疑都會帶來諸多啟迪。

1   2   3   4   5    


與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網志  
         
相關視頻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