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人文視覺

另一種繪畫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9 13:17:0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

   

 

《外國名畫解讀——科學與藝術的聯姻》

陳龍海著 岳麓書社2008年版

    在該書的開篇,作者就以《中西繪畫藝術之比較》為代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説明瞭這樣一個事實:在中西藝術發展的原點,藝術的目的性、類型、題材以及創造手段都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和驚人的相似性;但在不同文化基因的影響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藝術以線條為主的意象造型繼承和發展了原始藝術“延遲模倣”的創作方法,而西方藝術以團塊為主的寫實造型卻開創了一條“寫生模倣”的嶄新道路。這看似老生常談,卻給讀者以清晰的審美欣賞視野,在作者的引導下,我們一步步走近藝術大師,聆聽作品的言説與傾訴。

    《外國名畫解讀》一書凡102篇,大致以時間先後為序,解讀分析了160多幅繪畫藝術傑作。作者以西班牙阿米塔米拉山洞和法國拉斯科洞史前岩壁繪畫為起始,繼之以埃及“為死人服務的藝術”,概要地介紹、評論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威尼斯和尼德蘭各派競相爭榮,17世紀巴洛克的古典主義標本、荷蘭風俗畫家的新意迭出,18世紀浪漫主義風起雲湧、洛可可藝術的纖巧華麗應運而生,最後印象派、野獸派和抽象派各領風騷十數載。

    該書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於具體時代、各個畫家作品的準確把握。不論是引述、分析還是品評激賞,作者都是緊扣作品,從中體會其所凝聚的畫家的藝術語言和生命啟示。比如面對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當大多數評論家都圍繞“神秘的微笑”爭論不休的時候,作者認為“蒙娜麗莎”並非“微笑”足以概括,籠罩在她心頭揮之不去的是“五百年不散的憂鬱”,“她的眼睛固然如止水般平靜,但決不同於天真無邪一類。正是在這故作矜持的平靜中,一縷幽怨不經意地流露出來了,儘管淡淡的、淺淺的……那模糊的背景,不知來自何方、伸向何處的曲徑,不正是蒙娜麗莎憂鬱情緒的隱喻與外化嗎?”作者的見解固然只是一家之言,卻指引出一個全新的欣賞視角。

    作者欣賞繪畫藝術作品洋溢著激情,解讀文字充滿詩意,卻不會因此而影響評價的公允。比如,作者對布歇的《日落》和《維納斯的凱旋》等描繪出一幅幅刺激感官的裸體的海洋及其充斥的頹廢氣息表示不滿,並引用狄德羅的話説“高雅、正直、真純、樸素等觀念,對他幾乎已經是生疏的了”,但同時相信“歷史是最好的裁判”,布歇“在人體表現方面的細膩精緻,用光、用色上出神入化的技巧,都是不可忽略和無人可以替代……布歇可以無愧地走進大師的行列”。而對布歇的追隨者、同為洛可可主義畫家的弗拉戈納爾也不無溢美之詞,看到了其超越于同輩之處,認為《讀書的少女》是洗盡鉛華、褪去脂粉的清新之作,“畫家讓我們在洛可可甜俗而濃郁的脂粉與香水味中呼吸到了異常清新的空氣”。

    一幅幅藝術作品,固然留下了時代的烙印,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其中所體現的畫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而作者恰是由此梳理出審美風尚的延續與移易和藝術理念的繼承與變更,東西方數千年的繪畫藝術史,通過作者對具體作品的解讀,簡潔而直觀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下一頁SunRise
上一頁The Fragile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