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印證中國美術史“公案”、並代表著名畫家吳冠中油畫水準的標誌性作品——《1974年·長江》,在失蹤30年後近日卻在偶然中浮出水面。本月24日,這幅被預言是“天價之作”的作品將在世紀壇以特展的方式與公眾見面。
昨日,記者先睹為快,看到了該幅巨作的微縮複製品,雖然只有原作1/4大,但長1.5米的畫卷依然將長江沿途的壯觀展露無遺。據悉,《1974年·長江》油畫,高19.5釐米,長603釐米,是迄今吳冠中油畫作品中最長的一幅。
[價值] 它的發現是藝術史的幸運
該畫展策展人、北京紫禁城天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大鈞表示,“時間”是《1974年·長江》突出的特點。30年歲月,55歲的吳冠中從壯年走向了老年,而恰是從1974年起,吳冠中開始了除了油畫創作之後的水墨創作,“《1974年·長江》無疑是一座里程之碑”。
吳冠中長子吳可雨表示,“雖然是為壁畫創作前期打的油畫草稿,但畫得很認真,每個景點畫得都很細緻,光寫生的時間就花了2個多月時間,素材準備得非常充分。堪稱父親油畫作品中的標誌性作品。”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張曉淩認為,該畫可尊稱為現代油畫版的長江萬里圖。作為紅色經典時代的異數,《1974年·長江》註定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佔據一個特殊位置,“它的重現,不僅是吳冠中的幸運,更是藝術史的幸運”。
[發現] 找鑰匙意外找到油畫“巨制”
吳可雨透露,這幅有特殊意義和價值的油畫巨制發現過程非常“偶然”。
現已60多歲的吳可雨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他從國外回來。因為搬了四次家,在找一把備份鑰匙時,吳可雨發現家裏一張老式大床下面有個抽屜,拉出一看,意外發現了厚厚的一卷油畫稿。該幅畫稿皺皺地疊著,打開一看,沒有落款,也沒有題名,畫的是長江萬里圖,紙背已發黃易脆,但畫面油色尤鮮,仿佛新作。吳冠中告訴兒子,這幅作品他自己以為已經丟失了,沒想到原來一直藏在這裡。“特別重要的是在父親數不清的畫冊和報道中,從沒有提及這件作品,現在浮出水面,對美術界、歷史界以及父親都是一件重要的事件。”吳可雨説。
著名裝裱師張世忠裱了一個多月,該幅巨作終於“重見天日”。
[揭秘]“批黑畫”歷史鏡頭重放
因為這幅作品的出現,一段塵封30年的歷史也由此被吳冠中首次提及。
據吳冠中回憶,1974年,時年55歲的他與黃永玉、祝大年、袁運甫四人受命為新裝修的北京飯店創作巨幅壁畫“長江萬里圖”,用無光油畫製作。四位藝術家結伴到長江寫生,從上海溯江而上經蘇州、南京、黃山、三峽等地至重慶,一路上觀景、寫生、蒐集素材,不料數月後抵達重慶時,北京方面一紙“批黑畫”要求速返的電報,使壁畫創作夭折。在數月的長江觀景中,吳冠中沿途作了不少寫生,並繪就了6米長的油畫草圖,作為壁畫的底稿。但被捲入“批黑畫”運動後,畫家命運堪憂,無奈之下,只好把畫擱進箱子底兒。
[走向]進入拍賣市場可行性很小
在披露此消息時,李大鈞表示,吳老曾提出要給這幅作品一個好的歸宿。
據了解,為展出李大鈞特意花數萬元製作了京城最好的展架,“如果該作品有了好的歸屬,我願意將展架一起送給他。”李大鈞表示,“因為該作品的特殊性,加上目前新加坡有吳冠中藝術博物館,此外著名的‘萬達’公司收藏了吳老50余幅水墨畫,這幅新近發現並首次公之於世的《1974年·長江》安於何處將是一個謎。”
一位了解吳老的資深人士透露,該作進入拍賣市場的可能性太小,至少在目前一段時間內不會。“畢竟它的意義太大了,在歷史上也就宋代的《千里江山圖》等少量畫作有這樣的手筆描繪長江。”
[現狀] 這幅作品將首次展出
“我們曾打算舉辦該作品的單獨展覽,這在國際美術界是比較常見的事。但為體現吳老作品創作的發展和對比性,經過商議,我們選了吳老2000年後創作的10幅水墨畫,組合在一起展出。”據悉,包括文化部、中國美協、中國藝術研究院、清華美院、吳老的好友黃英子及鬱達夫之子鬱風等美術界的專家學者將現場“賞寶”。
據透露,展覽結束後,北京百雅軒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將推出《1974年·長江》和展出的10幅水墨精品的高倣真珂羅版複製作品,這些高倣真複製品將由吳冠中親自鑒定、簽名,限量印製發售,以滿足廣大“吳迷”欣賞、收藏吳冠中精品畫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