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賴聲川:文化創意産業是個説不清的詞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06 10:42:25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週刊

賴聲川,台灣著名舞臺劇導演,現任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斯坦佛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

近幾年大陸各地都在將古人留下來的一切産業化,不管是房子還是園區,都要變成一個産業。但是忽略了文化的再創性和創意,如何創意、再創是認識本身的事情,不是創意來了就來了。我的行業是劇場,我們每天晚上的演出,臺上演員和台下觀眾是呼吸同一個空氣,就算有DVD可以回家看,但無法複製看戲的經驗本身。我經常被問的問題是,如何準確猜測市場?

可是,在創意事業中去研究市場,還不如研究自己心中認為什麼是重要的。我這句話是針對創作者、創意的人來講。每天研究市場的趨勢,最多是跟風。怎麼創造一個市場,這才是文化創意産業最可貴之處。

《寶島一村》是2008年底演出的戲,那是全世界經濟最慘的時候,居然有這麼一齣戲票房非常好,三年後還是場場爆滿。那時候一些雜誌報道了這件事,説在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有少數幾個先知知道市場怎麼樣。我看了覺得很好笑,我們怎麼知道市場在哪兒?其實我們做文化創意産業,如果想市場在哪,去追那個市場,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陷阱,因為它是很虛的東西,真正的文化創意産業還是來自創作者本身的內心,那個東西反而是最重要的。

對導演來説,你在關注什麼,你的作品就反映出什麼。最重要的不是舞臺的燈光、布景、設計,反而是看你懂不懂人,懂不懂各式各樣的人。對人心的理解是導演最重要的功課。

喬布斯説過一句名言:消費者不需要事先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他是針對iPad要上市時記者問的問題--這麼成功的産品你做了什麼調研?他説什麼調研都沒有做,是我們的工作是來指導他們要什麼。我也一樣,你來看我的戲也沒有説事先要知道你看什麼,是我給你看什麼。

1985年,在台北,我的劇團第一個作品、我的作品《那一夜我們説相聲》,是非常實驗性的作品,探討相聲在台灣的死亡。評論家説,這是用相聲來説相聲的祭文,是實驗性的做法。想不到它得到了巨大的商業市場成功,大到我們自己都想像不到。後來磁帶出了以後,賣了100多萬套,200多萬卷,台灣只有2000萬人,這還不算盜版的數量,他們説盜版是5倍,我都不敢相信。它成為了當時的一種現象,一個非常實驗性的作品突然之間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

第二年我們壓力更大,我們拿出的作品是《暗戀桃花源》,這個作品一直演到今天。如果25年前你跟我説,你來做一個作品,讓它25年後還在演出,打死我都不知道做什麼;如果當時有人跟我説《暗戀桃花源》25年以後還會演出,打死我也不相信。我們只能在那個時空做我們該做的事情。有一個分析告訴你説《暗戀桃花源》可以演25年嗎?完全沒有。完全就是出自我們的創作願望,演出之後能走多少場戲沒有人知道。最厲害的好萊塢導演也不能告訴你他的電影到底有多少票房。慢慢地在行業裏做久了才能有個大概的預測。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