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朱學東:設計的善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6 14:42:34 | 文章來源: 333cn.com

  五年前,我初到廣州工作,驚訝于廣州樓房間距之狹窄,夏夜不敢開啟窗簾,否則什麼都能看到,毫無私密。

  三年前,我初到香港,驚訝于香港地鐵換乘設計的人性化,與北京有霄壤之別。

  今年,我更驚訝于像北京這樣高樓密布馬路寬敞的現代化大都市,一場大雨之後,兩條年輕的生命竟然就在大白天的馬路上被雨水吞噬。就在今夏,幾乎是每一場大雨,就淪陷了一座城市,一輛超載的卡車就能壓垮一座大橋,雷雨就能讓高鐵停運……

  類似的情況數不勝數。這個世界一時變得如此脆弱,隨時都可能發生超越人類想像力的事情。

  怎麼會這樣?

  這些問題,一直糾結在我心頭,找不到答案。

  前不久,我第一次接觸到一個概念:“設計的善意”。突然間有了他鄉遇故知般的感覺,那些難解之問,一下子豁然開朗。

  “設計的善意”,是今年十月將在北京開展的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的主題詞。

  在我看來,設計的善意,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蘊含人性的設計,人是一切設計的旨歸;二是設計應該強調與環境和資源的適應。

  對於正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文明社會轉型的中國來説,設計的善意,不僅僅是工業産品設計中應該秉承的理念,無論是拆遷改造,還是修橋鋪路、高樓大廈等硬體建設,還是各項社會制度的安排設計,幾乎都可以用“設計的善意”作為觀照。

  最近發生的橋塌城陷,以及沒完沒了的暴力拆遷,背後折射的,都是對設計的善意的一種反動。

  見物不見人。在這些事故事件背後,一個能夠觀察到的可以信賴的結論是,在推動這些項目的設計者和批准者心中,只有功業政績,只有需要完成的任務項目,只有速度效率,只有成本控制,只有即期政治或商業利益,而沒有善意。

  在邊幹邊完善的理念下,人客觀上成了各項工程及創新技術的試驗品。

  沒有善意的設計,自然也就沒有了人,沒有了人,也就沒有了所謂百年基業。

  只有發展而不見對人的關懷,這樣的發展勢不能持久。

  於是,像我這樣的人,每次上下班在宣武門或國貿,穿過擁擠而仄逼的空間換乘地鐵,總會心驚膽戰,禱告上蒼保祐。

  於是,公共設施出問題成了常態,且總有推諉理由,不是百年一遇,就是過往車輛超載。沒有人去建設的源頭尋找問題所在。

  不惟公共設施建設方面,那些打著高新技術區、萬畝良田、招商引資等名義,在鄉村大肆劫掠開發,致故鄉淪陷成殘山剩水的,同樣是安排設計中只有政績只有利益,而沒有善意。名義上的善,也只是為了掩飾對利益的慾望。

  在這樣的格局下,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永遠只能是紙面上的宣誓。

  設計的善意,首先要求設計者,包括制度安排者,在設計任何一種産品,任何一棟建築橋梁,推行任何一種制度之前,首先做到心中有人,推己及人。如此,才會心存善意,産品制度才會有人性,合乎人的需求。

  對發展的設計,同樣應該更多注入人的因素,注入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

  在這一過程中,如何突破利益鏈條,超越權力的自我激賞自我認同,拋棄意識形態和急功近利的政績觀,超越商業及資本的唯利是圖,實現資源與人的和諧,把人、人和環境的和諧協調作為設計的核心思想,呈現最大的善意,這是現實的挑戰。

  首先是善意的設計,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