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跨界藝術來襲:混搭藝術生奇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5 09:59:22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文/陳政

跨界藝術是近來頗為流行的詞彙,人們常常把藝術與不同的設計領域如建築、工業造型、平面設計、舞臺、服裝、珠寶甚至音樂等元素,通過獨特的個性化組合,創造出的新奇作品,叫做跨界藝術。

跨界藝術日益新穎多樣,漸趨流行,其在市場上的價值究竟如何,現在投資這只“原始股”能否換來高效回報,也引起不少藏家的關注。

大師的跨界

只要稍微回顧一下歷史便能發現:跨界藝術家在某些特具意義的重要歷史時期曾“批量誕生”。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新藝術運動時期的莫裏斯、麥金托什等,他們堪稱跨界藝術的佼佼者。

想來,把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當作跨界藝術的傑作不會有太大異議。無論是佛羅倫薩廣場上的大衛雕塑,還是教皇尤裏烏斯二世陵墓中的《摩西像》、《被縛的奴隸》等“畫作”,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可以説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在西斯廷教堂的天庭壁畫中,500多平方米的天頂上畫著343個人物,令人震撼的宏觀場景充滿了藝術家天才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除此之外,他還是聖母百花教堂的建築設計師。現教廷聖彼得教堂門口的衛兵服裝,也是出自他的手筆。其跨界藝術品的産量和品質都無與倫比。

文藝復興和新藝術運動時期,前輩跨界藝術家們有一些共性:比如都産生於社會變革與轉型期的大背景下,在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審美觀念上的轉變過程中,不同領域開始了大規模重建,讓藝術、建築、設計等各領域的創新需求增大。另外,社會新興財富及權利階層的興起,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多跨界創作的機會與支援。客觀環境似乎在呼喚他們,通過跨界嘗試,以嶄新作品滿足人們在這個階段的審美需求。外在環境也刺激了他們表達與嘗試新興藝術手法的願望,使他們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對新材料和新形式進行大膽探索,對不同文化藝術門類廣泛吸納,加上新文化思潮的理論支援,使他們創作的跨界作品能夠走得更遠,並且對後世産生極大的影響,其作品成為拍賣與收藏圈裏的閃耀珍品。

文藝復興時期大量跨界藝術家的爆髮式興起,既宣告了中古時代與近代的分界,又是一場關於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席捲歐洲300餘年的政治、文化、藝術、科學、宗教改革運動,它大規模地展示了藝術創作的無限魅力,造就了大批天才的跨界藝術家。達·芬奇在繪畫、雕塑、建築、科學、哲學等各個領域的造詣和成就,以及他創作的跨界藝術品,甚至被評價為人類智慧的象徵。

在新藝術運動時期,大批跨界藝術家集體展示了歐洲作為統一文化體的最後輝煌,他們打破純藝術和實用藝術之間的界限,在以藝術對抗工業、以手工對抗機器的熱情與信念中,創作出大量跨界藝術作品,內容幾乎涉及所有藝術領域,包括建築、傢具、服裝、平面設計、書籍插圖以及雕塑和繪畫等,而且和文學、音樂、戲劇及舞蹈都有關係。

解讀:跨界藝術是如何形成的

事實上,每一位跨界藝術家都有其獨特性。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奠定基礎後,涉獵其他相關的藝術領域,因此,他們的成長路徑各具特色。不過,他們在個性之外也有一些共性,比如始終如一的好奇心、較強的融會貫通能力、喜歡探索的魄力與勇氣、不停追問答案的堅強意志力。

瑞士知名設計師和藝術家普傑(Roger Pfund),跨界的領域包括平面設計、鈔券設計、産品設計、建築設計和繪畫,其中多部作品榮獲國際獎項,3年前還在北京的今日美術館做了個人展覽。他認為,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構成了他不停往前探索和創造的一種衝勁,是藝術創作的原動力。還要開創不同於其他人的獨有風格。

普傑(Roger Pfund),

1971年,普傑將電腦輔助設計用於鈔券設計比賽中,達到了當時的世界領先水準。數學特長讓他很好地駕馭了鈔券設計。“因為當一個靈感出現在頭腦中,如何使它落實到真正的鈔券上,是異常艱巨的過程,需要大量電腦運算來輔助。”他還很注重傳承國家文化、藝術等要素,並且在技術性上,處理好各種防偽安全設計,其中包括關於化學、物理的技術等。他認為,技術與藝術兩者必須結合,彼此提升。

在為江詩丹頓設計的一款手錶中,普傑又把手錶設計和鈔券設計相結合,表盤運用了鈔券設計中的藝術、安全、防偽設計,看上去如同透明的鈔券設計。通過兩種不同設計方式的融合,推出6種不同款式,其設計的表款在參加日內瓦世界表展時榮獲了第一名。

繪畫方面,普傑的創作靈感是自發的,當頭腦不停思考,就可得到信馬由韁般的創意。繪畫過程中,他非常注重細節,每一點都是精確、必要的,如同處理設計上的每一個元素。

另一位跨界藝術家——德國的康斯坦丁·格裏奇(Konstantin Grcic),2010年被邁阿密設計展評為年度設計師。作為設計師,他從事著從傢具到建築等多領域的設計。最開始引起眾人關注的,是他設計的Chiar One椅子,後來他的360°系列作品也被紐約現代藝術館列為永久館藏;2010年,他為邁阿密設計展創作了裝置作品——“網景”(Netscape)。他説:“我想為12月的邁阿密打造出一個富有趣味而又不失實用性的作品,讓所有觀眾成為設計的一部分。”該裝置由24個懸挂著的網孔玻璃纖維鞦韆椅組成,每一位觀眾在進展和出展時都可以親身體驗、解讀格裏奇的設計理念。在解讀與體驗的同時,感知到來自他特長的設計領域散發出來的創意特徵。

康斯坦丁·格裏奇

事實上,讓一個從事過産品設計和建築設計的設計師,去做一個裝置作品,他最大的優勢,莫過於對材料的了解和駕馭能力,並且他在實用性上的考慮與製作,也會比傳統藝術家更有可操作性。一個優秀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自然會考慮消費群體的審美習慣,在使用過程中的舒適度、在空間中與其他物品的關係等實用問題。這樣的習慣會保持在創作其他領域的跨界作品中。

而一個藝術家在進行純粹的創作時,又可以對作品的社會性、功能性和實用性無所顧忌,他只要選擇最能表達自己獨特審美個性的藝術語言,並把它推到極致,這就夠了。

南韓的樸載林作為亞洲頂級珠寶造型藝術家,旅居日本東京40多年,在珠寶設計領域贏得了廣泛認可。他認為,珠寶作品不是簡單的裝飾品、工藝品,更是最富創造性的純粹藝術,所以每件珠寶作品他都以藝術的方式手工打造。近年,樸載林憑藉他對珠寶的深刻認識、理解與把握,顛覆了傳統的珠寶設計觀,開始自如地使用鑽石等極其昂貴的珠寶材料進行鑽石畫創作。他認為,藝術創作中一切材料皆可使用,只要和諧、適當、準確、美妙。

2011年7月23日,他創作的《鑽石記憶·結構3057》在北京的駐華南韓文化院展出。此次展出的作品,跨界繪畫、裝置、行為與鑽石設計,泛材料的綜合運用,將品質最為純真的鑽石設計化身為更富創造性的純粹架上繪畫藝術,而珍稀昂貴的材料更增加了作品的市場價值。如果單從投資方面來説,鑽石本身的不菲價格,已經奠定了作品底價絕對不會比鑽石本身的價格低。批評家栗憲庭看過樸載林的作品後認為,同樣是運用鑽石進行藝術創作,與天價藝術家達明·赫斯特1億美元的鑽石骷髏《獻給上帝的愛》相比,樸載林的作品更加樂觀,更具生命美感。栗憲庭説,跨界藝術是對時尚設計創造力的挑戰。幾年前,奧美公司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者到中國訪問時,就提出設計不僅僅是設計,不光與功能性有關,更要求無限想像力的跨界創意。而對於藝術創作與時尚設計來説,這也是具有策略性的,藝術與設計的相互啟發,將産生一定的品牌傳播和廣告效應。

穿梭于不同的藝術領域時,藝術家們善於將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包括在材料、觀念、手法上的“混搭”,使其達到互相補充、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作用,最終産生奇思妙想的閃耀效果。隨著技術的發展,社會的推進,每個學科在外延中和其他門類對接,嫁接後産生出更獨特的奇葩,這不正是人類探索的妙處所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