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人們都有機會看到各國的哪些奇珍異寶,品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哪些美味佳肴?在此,本報記者邀請您一同去赴這一場不可錯過的視覺與味覺的饕餮盛宴。
中國館
入選理由:這幅古畫描繪了一個曾經的盛世,如今,這幅著名畫作在上海世博會則有了全新的呈現方式。
“清明上河圖”
這不只是一張讓所有中國人為之自豪的《清明上河圖》,這一次,它還是一部擁有IMAX寬屏的“清明上河圖”大片,而圖片上的人物都是在動的。人們來到上海世博會的標誌性展館——中國國家館,832平方米“清明上河圖”讓人震撼。
中國館的12層是普通遊客能夠到達的最高點,遊客可以從這裡欣賞到世博園全景。但12層的最大亮點是一張人物可以活動的巨幕投影“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覆蓋了中國館12層的一面墻,這實際上是一幅巨幕投影圖。這幅“清明上河圖”長128米,高6.5米,粗略計算,面積達832平方米。
“清明上河圖”上的所有人物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一輪明月倒映在水波中,月影隨著水波若隱若現;小河中,兩對男女在遊船上吟詩作對;河岸的集市上,一個商販在吆喝著賣酒,三三兩兩的人們買完東西後邊聊邊往家的方向走;酒館裏,一名男子剛喝完一碗酒,向店小二叫嚷著要酒。
中國館的這幅“清明上河圖”比原版的《清明上河圖》放大了100倍。“清明上河圖”分白天和黑夜兩個版本,共有1068個人物,其中白天的時候691人,晚上377人,表現的是北宋年間世界最大城市汴京的繁盛景象。
丹麥館
入選理由:作為童話之城哥本哈根的象徵,它的價值不在物質之上,它是一筆珍藏在每一個丹麥國民心靈世界裏的精神財富。
小美人魚銅像
對丹麥人來説,小美人魚這座青銅像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它代表了安徒生、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由此,小美人魚的出國行曾在丹麥國內引起爭議,它的到來實屬不易。為了讓丹麥觀眾時刻看到小美人魚在上海的“生活狀態”,丹麥館內還專設了一台錄影機24小時將小美人魚畫面傳回哥本哈根的大螢幕上。
小美人魚銅像于1913年由嘉士伯公司第二代創始人及著名藝術收藏家卡爾·雅格布森捐贈給哥本哈根市,是丹麥雕刻家愛德華·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的形象鑄塑的。卡爾·雅格布森在皇家劇院觀看首演的芭蕾舞劇《海的女兒》後,深受感動,産生了要為美人魚製作一座銅像的設想。他認為安徒生的童話在藝術中已有芭蕾舞、音樂及油畫等形式,惟獨缺少一座雕像。於是,卡爾·雅格布森邀請了雕塑家艾瑞克森觀看了芭蕾舞劇《海的女兒》。艾瑞克森從芭蕾舞劇中獲得了靈感,由此誕生了小美人魚的銅像形態。
自從小美人魚落戶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海港後,已經成為了丹麥的象徵。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到丹麥旅遊,一睹它的風采。有一種説法是:不看小美人魚,不算到過哥本哈根。但小美人魚在1964年、1984年和1998年先後三次遭受被“砍頭”“斷臂”的磨難,其中,1998年1月6日小美人魚的腦袋再次被“砍”之後不久即被找回。此次“安家”上海半年,是小美人魚雕像自1913年落成以來第一次“出國”。中國駐丹麥大使館政務參贊顧暉説,小美人魚告別家鄉、遠赴中國開啟了中丹建交60週年文化交流活動的序幕,兩國將會在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更廣泛的接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