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外設計師買單
1950年代初,二戰剛結束不久,在蕭條中尋求出路的法國高級時裝公會帶著第一批設計師前往美國訪問。當時美國的時局遠好于歐洲,已經出現了成熟的成衣業。設計師們參觀了當地的商店和工廠,他們發現,自己也可以把設計發到美國的大規模工廠去,實現大批量生産。
1980年代,Valentino、Jean PaulGaultier等品牌開始前往日本尋求合作機會。他們所採用的方式,是品牌授權經營,所授權的産品只在日本本國銷售。在中國,Pierre Cardin也曾經用這種方式開發當地市場。
“今天中國的情形與1950年代的美國、1980年代的日本很相似。 ”Grumbach説, “但中國面對的局面與過去不同。 ”中國輸出歐洲的紡織品配額被取消,市場已經完全國際化,授權經營和關稅政策對今天的中國設計師而言已毫無意義。“中國的市場很大,中國企業想要的不是出口,所以這些設計師來給他們出主意,讓他們在本國市場做得更好。 ”Grumbach説。
法國高級時裝公會在與中國交流上所做的努力,可以追溯到10年前 —兩國間開始有時尚産業類的交流演講和交換學生,除設計之外,更多還涉及時尚管理。今天法國高級時裝公會的中國事務顧問趙倩即是公會下屬學校時尚管理專業99屆畢業生,也是推動了國際設計師與中國企業合作進程的重要角色。
“我們作出了10年的努力,但我最近發現,一切還只是剛剛開頭。 ”在GuyLaroche在巴黎的09春夏系列發佈會開場前,趙倩告訴記者。Guy Laroche的藝術總監Marcel Marohglu已出任一家中國服裝企業的藝術總監。“之前的大部分時間,我們所起的都只是推動作用,並沒有看到具體的效果。而到最近幾年,一年中就會有兩個設計師與中國企業建立合作,雙方互相靠近的願望都非常強烈。 ”趙倩説。
在這一點上,科寶 ·博洛尼家居裝飾集團的創始人和CEO蔡明給出了證明。“現在很多企業抱怨沒有人才,但人才不會一下子出來。只要企業願意買單,就可以找到國外的,好的設計師。 ”他在10月19日的中國時尚創意峰會上這樣表示。
緩慢的介入
每一季,Lutz會在巴黎完成NexyCo.的選料和設計,但他所做的工作事實上只是提綱挈領,他決定新一季的主題理念,列出一個清單,決定主要的設計元素,剩下的工作則交給中方設計團隊去完成。 “中方的自由度也很高,他們能做很多生發性的設計。 ”DavidBallu説,“我認為他們擁有很高的理解力,也擁有高超的工藝。 ”
在合作初始,法國時裝公會並不鼓勵國外設計師深層次地介入中國企業的運作。“我們非常不贊同國外設計師一開始就擔任設計總監。 ”趙倩説,“我們建議他們一開始可以作為設計顧問和藝術顧問,通過季復一季的合作,干預的程度可以變得越來越深。 ”
“中國企業與其他地方都不太一樣,中國人也是。 ”Ballu説,“我們發現在中國,設計師可以嘗試更豐富的色彩 —紅色、綠色、閃光色……在歐洲,人們更傾向於藏青、黑色、灰色、奶油色這些不太飽和的顏色。中國人對布料的選擇也和歐洲人不同,歐洲人喜歡經典的布料,亞洲人卻能接受柔軟、閃光、高科技的布料。總的來説,中國人的口味更年輕,但是無袖、低胸設計在這裡卻會遇到阻力。 ”
Grumbach表示,國外設計師需要了解中國國內已有的市場,而為中國品牌做設計顧問只是合作的第一步,幾年之後,雙方可能會發展更深的合作關係,例如企業會為設計師品牌做國內代理。
“在1980年代的日本,授權經營産品只在日本銷售,但目前這些與中國企業合作的設計師都是面向全球銷售的。中國之行讓他們看到了一個全球化的市場,很多東西 —裁剪、設計都是標準化的,在巴黎設計,在上海生産,網際網路讓一切都成為了可能。 ”Grumbach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