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現代感背後的地鐵文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06 09:54:04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  作者:石芳芳

北京奧運會過去近一年,留給我們的記憶和變化卻遠沒有逝去,作為北京奧運會配套設施的地鐵10號線正是其中之一。地鐵10號線一期全長24.684千米,共設22座車站,呈倒反“L”形,貫穿連通了北京市重點發展的中關村地區、奧林匹克中心區、亞運村和北京商務中心區(CBD)等幾個最重點的功能區。在中關村與地鐵4號線、奧運公園與奧運支線、CBD與地鐵一號線換乘處,形成了三個軌道交通的金十字。

然而,除卻地鐵10號線本身給北京的奧運時代和後奧運時代所帶來的一切便利快捷之外,10號線本身的設計理念和文化氣息卻同樣吸引著眾人的眼球,成為北京城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10號線的地下空間以“都市前沿(Metro Frontier)”為整體設計理念,色彩以簡單的黑白灰為主,入口均是全透明設計,以及頻頻出現的藝術品,都凸顯出自己獨特的風格,打造出地鐵網路中最具現代感、國際感,體現新北京風貌的系列空間。

這樣的標新立異很有意義,在它的背後逐漸呈現的正是現代社會中地鐵文化的嶄露頭角。

三元橋站的彩色地圖

“北土城站”青花瓷

10號線上的明星站臺當屬“北土城站”。與奧運支線換乘的地鐵10號線北土城站因為有了“青花瓷”元素的加入而顯得頗具中國風。

能發光的墻壁

北土城站位於元大都土城墻遺址,該站也是奧運支線的起點站,因此就出現了“一站兩台”的不同設計。設計人員説,“元大都的遺址城墻是中國歷史的見證,因此該站位於10號線的站臺採用城墻磚的深灰色為色彩基調,設計很簡潔;位於奧運支線的站臺則以青花瓷為設計理念,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北土城站的城磚墻面

乘坐10號線路過北土城站時,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那些在青花瓷邊合影的人們。 “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粧”,置身於10號線北土城站,你才能體會到周傑倫低吟《青花瓷》時所蘊含的那種古代意境。邊聽周傑倫的《青花瓷》,邊乘坐10號線,“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又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理性現代“黃莊站”

黃莊站和目前北京所有地鐵站點都不相同,站臺層在站廳層的上層,乘客從地面下到地下二層的站廳層後,還要再乘坐一段短電梯上到地下一層的站臺層坐車。採取這樣站臺層在站廳層上部的設計,主要是便於地鐵10號線與4號線在黃莊站的換乘。地鐵軌道在站台中部,而候車區域在站臺兩側。如果坐錯方向的乘客是無法直接從站台下車後換乘另一方向列車,需要下到站廳層到另一側站臺坐車。

金臺夕照站的跳躍性圓點

從直觀的設計來看,10號線的站臺以黃色為主色調。黃莊站在中關村地區,所以這個站的裝修,體現了科技、理性、思維的理念,站廳層機械性的線條,都體現了這種特色。雖是機械,亮堂堂的色彩和整潔倒讓筆者對它頗具好感。科技精英當如是。

浪漫詩意話“國貿”

國貿站是10號線和已經運營的1號線的換乘站。國貿站有整體還原建築結構的拱形特點,強調站廳、站臺、通道空間天花板部分的曲面構成,以弱化空間寬度有限帶來的壓抑感,富有強烈的空間流動性。

現代感

中國的水墨畫一直因其留白的意韻、用色的簡約而給人以一種淡雅靜逸的心理感覺。從國貿站下車,淺灰色的墻磚迎面而來。每隔幾塊磚,墻壁上就有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竹雕刻畫,安靜而祥和。而上到站廳層,主色調就換成了亮眼的乳白色,圓弧形的站廳頂,給人以空曠開闊的感覺。相對於地鐵而上的擁擠、嘈雜、爭奇鬥艷的CBD,地下世界的空靈,以及簡練而富有詩意的世界,給我們以極大的愉悅。“鬧中取靜”,淺色調的裝修,與地面的喧鬧形成很大反差。

“金臺夕照”傳媒人

北土城站的青花瓷裝飾

我們還可以發現,地鐵10號線上的站點都有個比較美的名字。就如同金臺夕照站,是過去的光華路站,因附近的金臺夕照景點而更名。金臺夕照站連接新央視大樓,它的設計風格明顯比其他站要活潑許多,一下車,就是深色的弧形墻壁,上面大大小小的圓孔,有些可以發光,而另一些則是亮眼的橙黃色。站廳層依舊是乳白色,但延續的仍然是圓孔裝飾。這些圓孔有的是用來安裝照明燈的,而另一些則是預留的廣告位。

作為以央視為中心的北京新媒體基地,金臺夕照站主要表達傳媒領域在現代資訊社會中時間性、擴散性、時尚性、多元化的特質。傳媒人的發散性思維似乎也在其中有所顯現。碰巧的話,許多央視名嘴興許能在此撞上呢!

有人笑説,只需看一眼北京地鐵和紐約地鐵就可以知道什麼是現代社會,而什麼又是原始社會了。的確,去過紐約的朋友都知道,歷史悠久的紐約地鐵已經又舊又破,到處都是流浪者的塗鴉,間或會有幾隻大似兔子的老鼠竄出。而對於充滿現代感的北京新城而言,地鐵幾乎是作為一個城市最直觀的logo,追求現代的、文化的地鐵站設計無疑變得彌足珍貴。在這種意義上,地鐵已經告別了僅僅作為交通工具的作用,它在另一層意義上,已經化身為一種城市的文化而存在。若干年後,當一切都不復存在,也許,地鐵依然會像一座人類歷史博物館一樣,綿延下去。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