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人工生命藝術(倣生藝術)——案例分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13 15:18:4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張海濤

 

人工生命

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A-Life):也稱為智慧體(Agent),是指利用一定的演算法以及相關的軟硬體所創造出的有類似於人或動物等其他生物的行為的作品。

人工生命是對生物進行模擬仿製的科學研究領域。它于1987年由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小組所創建。在隨後的年月裏,人們對這一領域越來越感興趣:國際上各種人工生命研究小組不斷出現,這一領域派生出許多相關會議;1993年論述人工生命的專門期刊出版發行。被包括在最初的研究小組內的一些科學家已經發展出小型的國際團體。

人工生命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具有自主性(automatic)和交互性(interaction),它們能夠與人類進行互動式的交流,能夠根據周圍的環境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這裡所説的環境包括內環境與外環境,內環境指一個智慧體周圍的其他同類的智慧體,而外環境則是指整個人工生命系統之外的影響因素。

人工生命藝術

距1987年人工生命自我宣稱的開端不久,藝術家開始應用其技術。它最早的採用者是有跨學科興趣的藝術家,擁有技術方法和概念想法的電腦科學家逐漸介入關於人工生命的實驗。William Latham和Karl Sims是這些藝術家中傑出的代表;他們的作品在高級文化協會裏展出,也參加了90年代早期的新媒體藝術巡迴展。它證明了人工生命和藝術創作結合的可行性及其部分潛能,並激發了其他藝術家在數字媒體領域鑽研的興趣。從此以後接受人工生命概念及技術的藝術家不斷增多。在當代文化方面甚至在當代藝術實踐中,人工生命藝術保持著“邊緣”藝術的地位,它已經被視為新媒體藝術實踐中一個活躍的門類。出版物如Leonrdo和包括Ars Electonica在內的節日已經為人工生命藝術開闢了空間。1999年以Life 2.0之名開創了一年一度的人工生命藝術競賽。

藝術家可以創造出有趣的智慧體,與人類進行各種有趣的互動交流。另一方面,藝術家也可以通過人工生命來表達某種情感,例如法國藝術家Gerard Boyer的作品《Machine Palmipede》,通過創造了一個廢物一般可憐的機器生物,反應了自己對生命與人工生命之間的介限的思考,以及對現代技術産生的一些廢物的反思。

人工生命還有一個用途就是在電影與遊戲中,通過設定虛擬的演員實現一些人類不容易演出的情景,或設定虛擬的遊戲角色與人類在虛擬世界中進行交流。

在反映人工生命科學的寬泛性和多樣化的過程中,人工生命必須用多種形式完成反映多種意圖和想法的作品。這一領域早期作品聚焦于單一關鍵過程——人工進化——及其在創造藝術作品方面的應用。在隨後的時間段裏,藝術家開始在各種形式的新媒體作品中(如數字圖像、動畫、可互動式安裝和CD-ROM等),採用其他元素和形式:生態系統模擬、細胞自動機和行為和機器人學。

案例一:餵養虛擬生物

任天狗Yy-Ncchs.nds電子寵物 網路下載遊戲

主人先去“狗狗飼養場”領買不同品種的狗進行餵養或共同餵養,領養後可長期護理:

可取名、喂食、遛狗(散步)、玩耍、參加比賽、撫慰。經心餵養便會長大,和真狗品性極似,若不撫養會導致寵物死亡。

1、聲控取名,領養後取名長期呼喊狗將默認其名,一呼其名,便聽話靠近;

2、散步中可拾禮物與其他狗玩耍;

3、參加比賽如飛碟可得獎金;

4、經心餵養給主人帶來快樂和成就感。

 

 

未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越來越淡漠,情感不真實與信譽缺失形成的人與人不確定關係,使後人類精神虛空而物化加劇,琴、棋、書、畫在90後新新人類都開始陌生,很多人將時間打發在網路、時尚、娛樂等虛擬物質追求上,不關心政治,不關心大事件,對於娛樂遊戲倍加喜歡,後人類對於傳統餵養花鳥蟲魚開始淡化,在網路上尋求另一種領養和餵養方式,把電腦當成一個生物園區,餵養虛擬生物而達到精神補給,未來兒童成人化、網路人群陌生化、丁客家族和單生貴族時尚化都會增劇這種餵養方式。我們更大膽的設想未來陌生的“兒童”之間或單身貴族之間,丁客家族之間,同性之間,近親之間、二奶之間的曖昧地在網路上性行為並領養、餵養一個或幾個虛擬的“孩子”,組建第二虛擬家庭尋求虛擬情感,將又是一個怎樣的構想?

人工生命發展一定時期是否會造成身份的不確定和真假難辯的地步?不可而知。

人造自然現象(彩虹、霧、雪)、人工魚、機器植物、人造機器人……人類已初步實現其基本形態,單獨研究它們,卻發現其功能還需更進一步發展,但是這已是人類走出的一大步。

對於技術研究,是科學家艱苦鑽研的成果,藝術家更感興趣的是現今科技最大化情況下,對未來的設想,會對未來産生什麼效應、感覺,實施作品時怎樣與科學家最大化的合作。

假設我們未來虛擬一個人工的社區、村落,它們會怎樣發展,以一個什麼狀態出現,和人類的關係怎樣?當然人工社區、村落近期必定需人類介入,因為目前它們還不能進化、遺傳、自理、生存,因為它們沒有自己的能源,沒有能力自己開發這些東西,那麼人工社會便是以“為人民服務”為目的出現,成為人的附屬物,成為人類的夥伴或奴隸,它們需要人類餵養、指令。

人工魚,具有“人工生命”特徵,例如人工意圖、習性、感知、動作、行為:激發尋食、進食行為、逃避被捕,這些特徵也引發出我們對他們存在意義的思考,人們研究它最終想幹什麼?是觀賞?娛樂?幫助人類捕魚?……還是只是研究者開發對未知領域的興趣,實現它們開發的慾望。人們因為求知而痛苦,也因為其而興奮這是人類生理和心理潛在的動力。人工魚的功能必將是為人們服務,對於人工魚本身若放入真實生物世界,它有不食魚餌、逃避被捕的技能這樣它必定沒有自然食物鏈一説,沒有能力産卵、繁殖,也沒有達爾文進化論一説,這是一個超自然的現象。

如果人工魚的功能問題給了我們啟示,最低限度可以供人類觀賞,幫助人們捕魚,供人娛樂、遊戲和激發人的感覺快感,那麼生命水池也有其功能。機器人孕婦則可以做為普教的示範或培育嬰孩;機器植物可以迎賓,也可以讓人娛樂;機器美女可以待人接物,可以成為性夥伴(補給單身男士或已婚男士的性快感)甚至可以做家務;造糞機器可以施肥、喂蒼蠅……這樣的設想對嗎?如果沒有用我們花那麼多錢幹什麼呢?不知道,未來不可而知,我想更重要的讓人工生命成為人類的朋友,和諧相處。

案例二:靠吃蒼蠅獲得能量的機器人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科學家研製的EcoBot II機器人,是一種能通過生物電化學電池溶解蒼蠅來發電作為能源的機器人。它使用城市污水作電池填充劑,污水中一種特殊的酶會分解覆蓋蒼蠅全身的角質,從而獲得簡單的醣類物質,這些醣類物質參與細菌的新陳代謝,結果産生自由電子,使污水中含有的硫酸鹽離子變成硫化物離子,硫化物離子會遷移至陽極,這一作用過程結果在陽極與陰極之間形成電勢差。

安裝有8個生物電化學電池的EcoBot II機器人能以10釐米/小時的速度移動。每12分鐘機器人能積聚到足夠的能量移動2釐米。在每個電池中“喂”一隻蒼蠅,可使機器人移動5天。

EcoBot II

關鍵詞:有機物與無機機器的關係轉化,能量轉換

無機機器靠有機蒼蠅的溶解獲取能量産生動力的研究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這種特殊的能量轉換,使一個有智慧的生物悲劇性地被無機機器“吃”掉,並獲取生命動力,未來機器人越來越先進,很多能力已超過人類的能力範圍,它們甚至達到智慧化應變能力,我們設想著未來的機器人自主進食、自主繁殖,靠食生物為生,如抓取蒼蠅、牲畜、野生動植物轉換為自己的能量,這種銅頭鐵臂在沒有其他思想情況下,象動物似的以捕食獲取慾望和快感,那會不會也是人類的災難,這些機器甚至與人類搶奪食物,甚至靠吃人獲得能量,那將是人類的災難。

那只是最壞的設想,在古代的人們怎麼也沒想到今天的世界的模樣,但人類的發展可能最終自己也無法控制局面。然而若我們給機器人設計程式,固定靠人喂食蘿蔔、白菜,喂食蒼蠅獲得動力,服務人類,也是一個美好的設想,因此好壞機器人在創造時一定要象我們培育兒童一樣,儘早給它們灌輸善良正義的程式,把它們培育成對人類有用的人才,“讓人類控制海洋的魚、天空中的飛鳥,以及所有生活在地球的生命”《創世》。這樣才能避免《變形金剛》中壞金剛與人類好的機器人搶奪宇宙能量的情景。

案例三:額外耳朵

澳大利亞藝術家Stelarc的作品“額外耳朵”(The EXTRA EAR)是使用藝術家前臂的皮膚組織培養製造的,並使用硅填充物使皮膚擴展,形成用於外科手術中塑造耳朵的皮膚,然後植入了藝術家的左臂上,他曾經設想將這個耳朵移植到右耳邊上,但由於手術會太危險而放棄了。

這個耳朵內置安裝了無線藍芽麥裝置,可以讓Stelarc通過這個“額外耳朵”同遠處的人通話。

額外的耳朵

額外耳朵(盲人、科技好處、美觀的變化)

如果説整形豐胸成為熱潮,重塑人類自然形像是為了自信、美麗,而且吸引異性眼球,那麼整形的目的非常明確。額外的耳朵培植于左臂上,或者更為可能的是左右耳旁增加一個耳朵,且不説其功能怎樣,看上去異常而怪異。

人類一切設計創造,都考慮到實用和美觀(如:建築、工業造型、服裝、環境藝術等),額外的耳朵的功能性不用質疑,為了同遠處人通話、接聽或移植給聾啞人醫治病人,接聽必然非同平常,會聽得更遠,更清楚。我們小時候看的一個動畫片虛擬了美國西部警察抓匪徒的故事,那位警官每到危急關頭,便化身為具有特異功能的人(如西曼、奧特曼、超人、蜘蛛俠也是此類情節):具有“鷹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的超人,因此戰無不勝,我們兒童時代的記憶裏,成人為我們設計的故事永遠是美好、正義的,永遠勝利,沒有悲劇的概念。

額外耳朵的實驗,當然也是為了創造超人,創造特異功能為醫學、戰爭各種領域服務,這也是人工倣生學的重要意義。人類受動植物各種功能的啟發而發明瞭許多重要的技術:如魯班受植物齒狀葉啟發而發明鋸子,人類受蝙蝠啟發發明瞭聲納技術,受蜘蛛線的特徵啟發則被開發用於製造高效能防彈衣等,醫學上則應用倣生原理製造人造器官如“額外的耳朵”、“倣生視覺”。“鷹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的警察在未來可能真的會實現,(聾啞人也不再存在)這樣的技術當然不能落在匪徒手中,那將又是一場紛爭和較量。

對於(藝術)倣生的異化特點,在視覺上必定會“不美觀”讓人不舒服,然而未來人類的審美和時尚是怎樣狀況我們不可預知,但在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審美趣味也在發生著變化:中性、異粧、自虐……各處另類個性形象越來越成為時尚,傳統唯美則被新人類淡化,在未來審美標準可想而知。

其實歷史也是這樣:唐朝肥胖為美,清朝小腳畸形美,當今服飾也越來越開放大膽,審美多元標準共存,誰能保證未來多一個耳朵會遭人唾棄,説不定在未來四個耳朵也會成為一種時尚。

 

張海濤

2008年四月于宋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卜樺09新作展:數字藝術和虛擬城市
· 新媒體藝術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開幕
· 誰在動藝術史?——YCA第一回展
· 模糊不清的“新媒體藝術”
· 白南準新媒體展重溫20世紀60年代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