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模糊不清的“新媒體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15 10:49:37 | 文章來源: 外灘畫報

  3 月9 日,“無界·黑匣子—藝術,烏托邦與虛擬現實”新媒體藝術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開幕,尤塔·波波、柴一茗、陳雲、程智、胡俊、洪素珍、柯羅夫等國內外藝術家結合藝術與數字科技,從不同的視角演繹各自對現實與未來的理解與想像。

  儘管對於很多人來説,新媒體藝術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藝術範疇還是個模糊不清的問題,但是近年來各種新媒體藝術展已經在國內佔據越來越多的空間,吸引了日益眾多的關注。但是真正令人耳目一新的整體展覽效果,或是印象特別深刻的新媒體作品,卻並不多見。看完這次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舉行的展覽,感覺依然沒有多少改觀。

  這個展覽著意強調“無界限”以及“虛擬性”。用最近重新回歸上海當代藝術館的策展人陸蓉之的話來概括:“視象、音訊、動態、官能刺激、虛擬現實……之間的互動與結合,使得視覺藝術遠遠超出了傳統視象(繪畫)與空間(雕塑、建築)的具體範疇,所以,視覺元素也可以是抽象的時間、心理和溝通的某種狀態。面對這樣一個電子媒體的時代,光靠語言或文字來形容表彰視覺圖像的效果,或由視覺的形體面貌作為語言和文字的解説腳本,兩者均不足以再現今日世界的真實。”在這段話的前半段裏,策劃人比較清楚地表達了她的構想取向和觀念背景,但在最後那句話裏,卻多少落入了“再現”的藝術觀念的俗套,而且與展覽名字中對“烏托邦與虛擬現實”的訴求相違背。當然,策劃人的話語,常常只是個“ 或許有效”的説法而已,也不必認真計較。

  從參展作品本身來看,如果我們拋開“ 新媒體藝術”這個前提,還是能夠發現一些有趣的作品的。比如鐘康正銹跡斑斑的鐵質裝置作品《城》,就很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把現代大都市的那種風光表面下的冷漠、機械、僵硬以及對人的禁錮與壓制等等感覺準確地呈現出來,它的投影是那樣單純美好,而它的本質又是那麼粗糙,甚至陌生而醜陋,除了能製造麻木不仁與沒有未來的幻象,你真的無法從中看到任何關於未來的希望。從它的諸多細節裏,又能充分地感受到那種擁擠不堪、沒有出路的被危機籠罩的末日之城的景象。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個現代工業社會的寓言和預警。孫良的《玻璃雕塑》則以另外一種頗為簡潔的樣式表達著夢境般單純的想像空間,以其並不複雜的結構方式展現心靈世界的某種瞬間外化的效果。這樣的作品是能夠給展覽加分的,但同時也令人對試圖統攝整個展覽的主題概念産生了疑惑。

  展覽中相對較弱的部分,恰恰就是那些與“新媒體”相關的作品。一路看下來,確實沒有哪件作品能夠給人以足夠的視覺衝擊力和清晰的觀念尖銳度。事實上,不管什麼樣的藝術,都無可避免地要在創作的過程中解決兩方面的問題,觀念的和材料技術的,而核心目的仍是最終達成預期中的整體藝術效果。在當下這樣一個資訊網路時代,國內的藝術家儘管在接觸新媒體藝術上有了諸多便利,可以迅速地了解並借鑒國外的很多新媒體藝術觀念和方式,但受限于構建作品的技術缺陷和手段上的落後,再加上專門從事新媒體藝術的藝術家還是少數等因素,至今都未能産生出真正具有原創性影響力的新媒體藝術家和作品。

  新媒體藝術是非常需要多元相容性的新藝術形式,它對藝術家的知識儲量、對現實世界的整體認識把握、對新技術新材料的充分理解和掌握等方面,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它的自我完備性、開放性與互動性,要求它必須從根本上超越以往對繪畫、雕塑、裝置、行為、影像等藝術樣式的認識,並且擁有更為寬闊的視界。新媒體藝術從某種程度上説,的確是更具當下性和未來性的新藝術樣式,它也確實像這次展覽名字所提示的那樣,應該是“無界”的藝術。但是顯然,這次展覽並沒有達到它的目的。

  我並不是要否定展覽的價值,也不是要將此次展覽定性為“糟糕”—至少就今年以來上海舉行的展覽而言,它還是可以稱得上有想法也有品質的展覽;從現場的種種細節看,它也算得上布展完成度相當不錯的展覽,這對於近一年來展覽品質起伏不定的上海當代藝術館來説,是個不錯的苗頭。因為不管怎麼説,作為公共藝術機構,踏踏實實地策劃好每個展覽、完成好每個展覽細節,是最基本的要求。至於對參展藝術家和作品的選擇,則還需要更為開放、大膽的視野。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白南準新媒體展重溫20世紀60年代影像
· 羅曉東:新媒體藝術是“短命”藝術嗎?
· [專稿] Art miami新媒體單元——張小濤《迷霧》
· [專稿] 緣分新媒體藝術空間——Beat Kuert個展
· 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