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劉曉樂:中國傳統文化對紀實攝影的影響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09 08:48:54 | 文章來源: 美術同盟

接著是家國觀念,討論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時不可能回避孔子的人文觀,因為儒家的思想作為正宗的思想意識形態代代相沿,於是封侯賜爵始終不改,‘家’‘國’並論,‘三綱四維’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成為傳統的道德標準,因此才有‘父母官’之稱。這就令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核心除了‘忠孝禮儀’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道德標準‘避諱’提供了溫床。

‘避諱’的意思是為別人隱瞞不光彩的事情。《論語》中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個故事形象説明瞭中國人文思想中的家國論,進而在《春秋》中孔子有寫到‘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按照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不但不反對我們為了別人而説謊。而且讚揚和鼓勵為了別人説謊。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一個人應該儘量隱瞞偉大人物的醜事,應該儘量掩蓋高尚人物的過失,這樣做才是道德的做法,到了近代,又把國家升格為抽象的偉大人物,所以隱瞞國家的醜事,掩蓋國家的錯誤,就成了基本義務,為了維護形象説謊,為了保衛國家的威信説謊,是值得讚揚和提倡的做法。也就直接導致了大躍進等革命運動期間出現了具有代表其時代特徵的照片,這個時期的主角總是笑容滿面,意氣風發與現實差之千里。

紀實攝影在當代人類傳媒上擔任著守望者的角色,揭露社會黑暗,戰爭暴力和各種非正義的人類現象以及人和自然環境,作為歷史文化關係等問題的一面鏡子。它是一種聲音,一種批判和真實的力量,是使人類的歷史記憶保證最接近真實的重要手段,因此它要求紀實攝影師本身對於這個複雜的世界的細微的觀察,它要求攝影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敏感的觀察力;它更需要攝影師具有清醒獨立思考的頭腦和正確的人文態度與立場並且知道照片影像背後的歷史文化含量和影像內在的情緒表達與人性的彰揚,攝影師還必須具有堅強的理念和毅力,因為他可能會遇到政治權利的威脅和各種暴力的傷害。這一切之前的基本前提就是真實的紀實。

紀實攝影這個跨文化媒體在中國傳統文化上上處處碰壁,這種現象的存在的確令人扼腕嘆息,也給中國紀實攝影歷史上留下永恒的缺憾。

紀實攝影從它誕生之日,它“關懷”與“批判”的精神同在。從中西方紀實攝影的先行者刻畫的飽經滄桑的人物,真實鮮活殘酷的歷史的片段中可以窺豹一斑的感受到紀實攝影的本質----對社會,對人的終極人文關懷。紀實攝影本身價值系統的確立就使得它始終具有的一種邊緣化的姿態和叛逆的表情,其發軔,勃興的背後一直有著社會“左派”的政治色彩。 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陰影一直使攝影傳入中國後‘畸形’發展,在中國人的手中,不是不反映現實,但卻必須尋找與既定觀念相吻合的現實;不是不允許批評,但強調---讚美與批判天衣無縫的融為一體;不是不允許表達個人獨立思想,但個人思想觀念必須以階級,黨派的思想價值為核心。

傳統藝術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思維習慣於恪守祖訓,庭訊,既反權威,反正統,也必須另找到一個新的權威來做抗衡的依據。從根本上説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藝術思維根本上講就是反對激化矛盾,限制感性衝動,因為中國人的心靈世界是內斂的,所以中國人的藝術精神始終追求的是一種合於‘天理’的藝道,而非純粹個性化的發泄或慾望的張揚。因為攝影本身就是西方泊來的技術,這種跨文化的媒介對於中國傳統這種封建性,神秘性和原始性積澱較深的文化,當然不可能全部融合,因此在批判和反思中對傳統文化的藝術思維加以改造,不正是紀實攝影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要求嗎?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2009 NPPA年度報道攝影獎作品
· 大獎:保羅《可能的靈光乍現》
· “靜物”羅傑拜倫攝影展
· “四月影會”30年:攝影何為(圖)
· “晚清碎影”湯姆遜眼中的中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