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美術學院中德美術學碩士項目首屆畢業生作品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29 12:50:33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2006年9月,中國美術學院與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合作培養美術學碩士教育項目正式啟動。這個由中德兩大藝術名校在全球化語境下,以跨文化、跨學科為教學理念,為培養能夠引領21世紀藝術發展潮流的高級藝術創作與設計研究人才而建立的教學機構,是國內層次最高的中外合作培養藝術人才的項目。

  “這是一個歷史的夙願……”中國美院院長許江在2006年9月8日中德美術學碩士項目開學典禮上,手持我院第一任院長林風眠先生於1922年在柏林拍攝的一張老照片這樣説。林風眠院長和國立藝術院的倡導者、卓越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都曾受到德國文化和藝術的影響,希望以美育代替宗教開啟國人的心智,而今藝術前輩們的夙願得以實現。

中德項目2006年9月開學典禮

  春雨霏霏的四月,中國美術學院中德藝術研究生院首屆畢業生的作品展將在杭州南山路舉辦。在過去的兩年半裏,德方派出了45位老師,中方派出28位老師,中德雙方的老師一起,相互理解,共同努力,開創出了一條全新的合作辦學之路。現在,他們終於到了收穫的時候。

  在目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中國當代藝術和藝術高等教育正面臨著複雜而又充滿生機的新局面。為了培養高層次藝術與設計人才,適應全球化環境下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美術學院在不斷總結近年來對外文化交流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尋求國際上同類院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期待培養出外語水準合格、專業水準領先、管理水準與國際接軌的高級藝術創作和管理人才,走引進與創新並行的高等藝術教育發展道路。

柏林藝術大學副校長布克哈特·施密茨授課場景

  回首兩年半的時光,從開始中德雙方師生教與學的磨合,到漸漸了解德國風格的嚴謹紮實、一絲不茍,再到教學內容的不斷創新,師生之間經歷了許多艱難的磨合,卻也因此碰撞出了藝術的火花。一路走來,學生們雖然辛苦但卻獲得了不曾有過的充實。在即將畢業時,他們由衷地感嘆:“中德學院為我的人生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讓我重新認識了藝術之路。”學生們的話讓老師們欣慰,而這也正是中國美術學院和柏林藝術大學在創辦中德碩士項目時的願望。

毛勇梅 快速檢索雙語書籍設計

  中德美術學碩士項目的教學實踐,是建立在兩校多年精誠合作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基礎上的。2001年,柏林藝術大學教授團隊以夏季學院的教學模式為起點,與中國美院展開交流。2006年兩校開始美術學碩士項目的合作,中國美院希望通過這樣的系統“引智”,走一條教學內容與管理體系自主創新的道路。在這裡,德語學習是直接滲透在掌握專業知識過程之中的。這種德語與專業學習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這個項目的創新之處。在當前全球化的藝術與設計舞臺上,交流和溝通能力已經是一名成功藝術家或設計師必備的素質。正是秉承著這樣的理念,對德國及歐洲傳統哲學和當代美學理論的專題研究被安排在德國學習期間,採用現場教學和交流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歐洲文化的認知。超過300年曆史的柏林藝術大學,在經過近30年的合併和體制改革後,成為歐洲最大的藝術院校,在所有藝術學科都擁有堅實的基礎和雄厚的實力,尤其是它“跨專業思考”和“跨學科工作”,即讓不同專業的學科和教師之間進行緊密合作的教學特色,打破了傳統構架的教學模式,既拓寬了學生原本有限的藝術視野,又開啟了學生全新的創造思維,給中國高等藝術教育許多有益的啟發。

李紅 可調節人臺設計

  當然,中國美術學院在引進歐洲著名藝術高校藝術和設計教育模式的同時,也積極發揚原有的優秀教學傳統和一貫倡導的“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學術宗旨。在中德項目學習的學子們,在接受中、歐(柏林藝術大學教授團隊具有多國、多元文化的背景)文化熏陶的同時,也更注意培養自己獨特的文化判斷力和藝術創造力,用新視角對待傳統藝術。除柏林藝術大學承擔的課程外,中國美術學院還為學生開設了非博物館藝術、中國書法與山水、當代社會與文化考察與實踐、德國文化與藝術等課程,鼓勵學生以理性、嚴謹的眼光,對各種社會與藝術現象進行討論、分析和研究。中國美院希望中德碩士項目不僅成為借鑒外國教育模式的平臺,它更是帶動原有傳統學科更新換代的催化劑。

程銀 臨水茶館建築模型

  從中德碩士項目的課程設置不難看出,中國美術學院進行的這個合作辦學項目不是把德國高等藝術教育的模式簡單拷貝後“嫁接”到中國來,而是將中、德兩國不同體系中的精華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因材施教,為培養具有國際眼光、適應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藝術人才提供新的選擇。該項目在課程設置上分綜合藝術和綜合設計兩個方向,分設繪畫、雕塑、媒體藝術、建築、工業設計、視覺傳達6個工作室,先後70余位中、德雙方的教師參與教學,各專業的研究課題達10余個。學生在3個學期的學習中可以有目標地進行選擇性學習研究,第四學期在柏林藝術大學完成研修。中德項目採取的這種教學和管理模式,是在雙方的合作過程中逐步創立起來的,結合了中國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又發揮了中德雙方的優秀教學資源。可以説,這種切合實際的教學方式,為我國傳統的高等藝術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相比出國學習的學生,中德項目的學生在時間安排上更科學,學習目標更明確。

郭亮 杭州市東站火車站模型

  中德兩大名校強強聯手,構建出的這個現代高等藝術教育的國際化平臺,將成為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未來高等藝術教育發展的不可回避的趨勢。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