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旁的聖母》
盛年,碩果纍纍
洛倫佐去世後,米開朗基羅離開了美第奇宮殿回到父親家中。為了完善對人體雕塑的透視方法,17歲的米開朗基羅用大約兩年時間在停屍房裏探索人體的奧秘。同時他還到聖馬可修道院聽宗教“叛道者”、修道士薩伏那洛拉的演講。因反對教皇和教會腐敗,薩伏那洛拉于1498年5月被判火刑處死,心懷悲憤的米開朗基羅拿起錘子和鑿子,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創作了大理石群雕聖母憐子像——《哀悼基督》。作者有意把聖母表現得比他死去的兒子還要年輕,用聖母青春常在的形象寄託人文主義關於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人們很難相信這一傑作是出自一個二十四五歲的青年之手,米開朗基羅不得不在聖母衣帶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這是他唯一一次在自己作品上題名。
《哀悼基督》
1501年8月,米開朗基羅應約將一塊35年前被毀壞的巨大的大理石雕刻成一尊塑像。面對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他認為自己所要做的,就是把石頭中的人解放出來,給他生命。他一層又一層、一錘又一錘,經過數年與世隔絕的苦幹,終於把一個英雄美少年從沉睡的石頭中喚醒。1504年4月,這座雕像正式豎立於佛羅倫薩市政廳大門之前(現為保護原作,已移藏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博物館)。大衛體格健壯,神態堅定,左手輕推肩上的投石帶,在投入戰鬥前的瞬間,他側首注視左前方,目光如炬。從《大衛》面世以後,年僅26歲的米開朗基羅被世人公認為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