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國柏林喜歌劇院攜手英國1927劇團共同製作的莫扎特歌劇《魔笛》,將在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奏響。7月19日,歌劇《魔笛》新聞發佈會在天橋藝術中心多功能劇場舉行,導演托比亞斯(Tobias Ribitzk)和帕帕基諾的扮演者湯姆·埃瑞克·李(TOM ERIK LIE)現身發佈會,與在場媒體共同分享了這版創新歌劇創作理念,獨家揭秘了臺前幕後的心路歷程。此外,媒體還跟隨劇組走進後臺,深度探訪了《魔笛》幕後的奧秘,並搶先觀看了《魔笛》劇組的聯排。
新版《魔笛》向荒誕劇情的致敬
7月19日,德國柏林喜歌劇院和英國1927劇團共同製作的歌劇《魔笛》新聞發佈會在天橋藝術中心多功能劇場舉行。導演托比亞斯(Tobias Ribitzk)和帕帕基諾的扮演者湯姆·埃瑞克·李(TOM ERIK LIE)應邀出席了此次新聞發佈會。
作為莫扎特最具有代表性的德語歌劇之一,《魔笛》在今天也是世界各地歌劇院的常演劇目。與眾多經典版本相比,柏林喜歌劇院這次脫穎而出,玩出了“新花樣”。發佈會現場,導演托比亞斯(Tobias Ribitzk)坦言,最初團隊在製作這部歌劇時是有不少壓力的,如何跳出思維慣性演繹這部經典歌劇,更形象地詮釋這個童話故事,並且製作出一部老少咸宜的歌劇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邀請英國1927劇團加入到這部劇的製作,是因為他們天馬行空的思想與這部劇荒誕的劇情和超現實主義不謀而合”,於是在兩年多的潛心鑽研下,這部以新媒體技術為載體,以動畫形式呈現的《魔笛》將原作中“荒誕、矛盾,幻想、魔法和超現實主義”的故事元素和音樂精神傳遞下來。
後臺探班揭秘最“潮”歌劇
發佈會現場帕帕基諾的扮演者湯姆·埃瑞克·李(TOM ERIK LIE)這位雜誌《歌劇世界》提名為“年度最佳年輕藝術家”表示這是他首次出演這種形式的歌劇:“在表演的過程中演員無法看到背後的圖片,可移動空間大概只有10-20釐米,為了與樂隊、畫面同步往往要大量的練習與配合。”如今,投影在劇場的應用並不新奇,但柏林喜歌劇院版《魔笛》更看重的是“二維”的動畫與“立體”的演員之間的互動,“科技不會代替舞臺上的表演”,這是演員演出時自始至終遵循的原則。“這版《魔笛》通過畫面,把帕帕基諾這一鬼靈精怪的角色詮釋的更加生動,一個鬼臉一個滑稽的眼神就可以讓觀眾了解這一角色的性格特點。”
活動當天,劇組工作人員帶領大家參觀了《魔笛》的後臺,可以説是非常“令人失望”:一塊巨大的白板橫在舞台中間再無其他裝飾,白板後面是幾個參差的樓梯,演員的化粧不為變美只是將整張臉涂成白色……臺上台下的種種讓人摸不清頭腦。但是,當場燈拉下,現場樂隊伴奏響起,投影儀的燈光打向白板時,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舞臺上一切變的多姿多彩起來,魔笛在空中漂浮,花兒在身邊緩緩綻放,粉色小象在天上飛翔,演員有時會出現在高六米的臺子來一段屋頂逃生,所有的一切都超乎想像。
默劇歌劇此時無聲勝有聲
除了豐富多彩的視覺風格,這版《魔笛》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採用了20年代默片的表現手法。劇中的“捕鳥人”帕帕基諾酷似“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頓,帕帕基娜讓人聯想到路易斯·布魯克,而在大反派摩羅身上不難看到諾斯法拉圖的影子。原本在德語歌劇中的對白,在這裡通過演員的眼神、肢體動作展現出來,這種默劇式的表演就像是藝術創作中留白的手法,給予在場觀眾以無盡地體味空間。
這一部“會唱歌的默片”就像一本巨大的童話書,兩個多小時的演出時間裏,媒體觀眾經歷了一場歌劇與童話的奇幻旅程:從塔米諾和帕米娜深情的咏嘆調,到帕帕基諾歡快的民間小調,從薩拉斯妥深沉的男低音,到夜後華麗的花腔女高音,一首首經典的唱段,一幕幕新奇的畫面,共同組成了這一部童話般的作品。
德國柏林喜歌劇院&英國1927劇團
莫扎特歌劇《魔笛》
演出時間:2017年7月21/22/23日19:30
演出場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
演出票價:2080/1680/1380/1080/880/680/380/180
演出時長:165分鐘(中場休息2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