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音樂進入人類視野不到20年,卻已給音樂行業帶來迅速而深刻的變化。在過去數年間,CD(Compact Disk,即小型鐳射盤)銷量持續下滑,似乎預示著這一聲頻儲存媒介走向沒落,甚至終結。
19世紀末,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巴羅(Francis Barraud)在哥哥馬克-巴羅(Mark Barraud)去世後帶走了他的狗尼珀(Nipper)、一台留聲機和一些錄音。
在播放哥哥生前錄音時,巴羅發現尼珀一直盯著留聲機,目不轉睛。他把這一幕用畫筆記錄了下來,取名“His Master's Voice”。1899年,英國留聲機公司Gramophone Company買下了這幅畫作,用它作為公司形象廣告。1908年以後,這家留聲機公司出版的唱片正式使用His Master's Voice的三個大寫字母HMV作為商標。
1921年,首家HMV門店在英國倫敦開張,銷售留聲機唱片。從那時起,挂著“HMV”這三個字母招牌的唱片店便陸續在全球開張。到1996年HMV已擁有300多家唱片店,成為了全球最有名的連鎖唱片零售商。
進入21世紀後,儘管HMV成功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但其業績急轉直下,開始關閉部分門店,2003年被迫關閉德國所有門店,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分公司整體出售,新加坡、中國香港門店不斷易址縮小……甚至在2013年1月15日,HMV最終宣佈申請破産保護。好在美國投資集團Hilco接手注資,HMV暫時擺脫了破産風險。
如果HMV銷聲匿跡,最難過的要數音樂迷和小眾音樂人。長期以來,HMV是小眾音樂人推出作品、音樂迷淘碟的地方。一名資深DJ説,幾乎在英國每一條商業街上,都有一家HMV,它已是英國文化的一部分。
在英吉利海峽另一邊,法國維珍唱片(Virgin Megastore)公司也宣佈進入破産保護程式。維珍唱片多數員工已經認命,他們清楚地知道音像製品零售行業趨於衰退,幾乎沒有人相信維珍唱片會東山再起。
唱片零售商陸續倒下,既有時代變化的大背景,也有自身把握不住行業發展方向、戰略制定失誤等內在因素。
歐洲由於爆發債務危機,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市場劇烈變化,零售行業首當其衝受到影響。2012年12月,英國零售業同比僅增長0.3%,幾乎是十多年來的最低水準。近兩年來,多家連鎖零售商陸續倒閉,包括攝影器材商、家用電器商、賀卡專賣店等。
娛樂産品市場整體在收縮。2012年,英國音樂、視頻、遊戲等娛樂産品總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2%,其中音樂産品下降5.5%,視頻下降10%,遊戲下降17.4%。
近十年來,因特網的普及為數字音樂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上網下載數字音樂。英國娛樂産品零售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英國各類數字娛樂産品銷售突破了10億英鎊,創歷史新高。2012年,英國音樂産業來自下載和網上訂閱的收入首次超過唱片的銷售收入。
電子商務迅猛發展,深入社區的連鎖超市也開始銷售光碟,給人們提供了更便宜、更便捷的購買渠道。維珍唱片這樣的實體唱片零售商應對不力。
法國零售行業專家熱雷米?赫斯科維奇(Jeremie Herscovic)指出,隨著時代變遷,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但無論是HMV,還是維珍唱片都沒有及時做出相應的正確調整。以電子商務為例,零售商應該根據電子商務和自身特點來調整業務。HMV曾試圖自救,將零售産品線從唱片拓展至書籍、電子遊戲、DVD,甚至是服裝,看似是在為改善經營做努力,但其實是方向性的錯誤。
1982年8月17日,荷蘭飛利浦唱片公司(Philips)位於德國漢諾威(Hanovre)的工廠生産出第一張CD,開啟了數字音樂時代。從20世紀90年代起,黑膠唱片和磁帶開始淡出人們視野。CD伴隨著CD-Rom和DVD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曾參與CD研發工作的工程師皮特-克雷默(Piet Kramer)説:“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根本不敢想像哪一天能夠發明這樣一個數字載體,能夠記錄大量數據。”
20世紀80年代,CD銷量一直上升,從1982年至2007年,全球CD銷量約2000億張,年均80億張。但CD銷量到1991年達到頂點,從此開始走下坡路。法國唱片工業工會(SNEP)2013年1月底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法國音樂唱片市場已連續十年萎縮。
唱片銷量下降,唱片公司日子越來越難過。昔日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中,EMI與BMG已不復存在,剩下的新力、環球、華納則開始了艱難的轉型。傳統的音樂産業以唱片發行和銷售為盈利核心。在上游唱片公司的産業模式和價值鏈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下,下游CD銷售終端的路只能越走越窄。
隨著數字音樂壓縮格式MP3及其播放器的出現和網路下載的普級,不少人開始宣判CD的死刑。與此同時,數字音樂銷售比重不斷上升。2012年,美國數字音樂專輯銷量達1.18億張,增加14%,而實體音樂專輯銷量則下降了12.8%。法國唱片工業工會(SNEP)的數據顯示,數字音樂目前已佔音樂製作行業銷售的四分之一,成為音樂工業的主要增長點。
數字下載的迅速發展也使音樂行業面臨新的問題——非法下載。英國音樂行業數據提供商MUSICMETRIC的統計,目前英國非法下載的音樂數量是付費下載的兩倍,2012年上半年,約有3300萬張專輯、1000萬單曲通過BT被非法下載,而這期間的數字專輯銷售量才在1480萬左右。這些非法下載量相當於給音樂行業帶來年度5億英鎊的損失。
對於這一問題,英國唱片業已經發起了反擊。例如,通過法律程式要求網路服務提供商(SP)阻止用戶非法共用音樂文件。英國唱片業協會(BPI)不斷向非法下載網站發出要求撤銷非法內容的通知,平均每天會請求谷歌取消4萬個非法下載音樂的網站連結。不過,業內人士也表示,對非法下載的制裁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必須設計出更多、更便捷好用的合法下載網址。
2011年,中國唱片界“大佬”、太合麥田集團首席執行官宋柯曾斷言“唱片會死,CD和磁帶會死”,它們將來將進入收藏界。
判斷CD是否會死,需要從音樂存儲介質的技術發展説起。黑膠唱片1946年誕生,兩年後實現商業化。磁帶(又叫盒式錄音帶)1963年研製成功。黑膠唱片和磁帶都是模擬音頻信號存儲介質,由於自身材質問題,時間長了之後音質會下降。而CD本身是數字化的産物,數據存儲量遠比黑膠唱片和磁帶高,因此CD一問世,就宣告了黑膠唱片和磁帶的死亡。
由於網際網路和數字音樂壓縮格式的發展,導致CD生存也出現問題。無論是網際網路還是MP3音頻文件存儲格式,本身也是數字化的産物,與CD屬於同質。由於受到網際網路技術條件和頻寬限制,MP3等音頻文化存儲格式採取了音頻文件壓縮的方式進行下載和傳播。網際網路的發展本身就是數字化的發展,所以當網際網路技術和頻寬可以支援大數據快速傳輸的時候,無損壓縮的音樂格式就將取代MP3等有損壓縮格式。換句話説,如果一張CD或一張DVD存儲的數據量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快速無損地傳輸時,CD和DVD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也將被新的存儲和傳播介質所取代。
正如香港漢森國際娛樂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呂志明所説,“音樂不會死,而承載音樂的傳統載體,已經經不起時代的年輪和發展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