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環球收購EMI隱患 高版權費恐扼殺數字音樂服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05 16:32:53 | 文章來源: 搜狐音樂

環球收購EMI隱患 高版權費恐扼殺數字音樂服務

在英國,EMI孕育了披頭士、滾石以及性手槍樂隊,近一點如雷貫耳的名字還有Pink Floyd、Radiohead等等……單單清理一下藝人名單,這個曾經的唱片業巨人之於歐美流行樂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曾在EMI工作多年的Brian Southall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EMI最輝煌之時,公司碩果纍纍且揮霍無度:“當時EMI是一家極端強大的公司……咱們有的是錢,也總花錢,閉著眼睛砸錢開派對,全為些不是理由的理由。我還記得,公司開派對已經頻繁得別人都不願意去了,包括Pink Floyd,他們最著名的就是從來不出席自己的專輯發佈會!”

EMI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音樂産業的最初,Emile Berliner在1897年成立Gramophone公司生産首批錄音唱盤,其後公司改名為Electric and Music Industries(簡稱EMI),開始以古典音樂為跳板,統治英國流行音樂銷售市場。

單一經營叫賣唱片最終慘澹落幕

但那都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在Brian Southall執筆的《EMI沉浮史》(The Rise and Fall of EMI Records)中,他清楚註明,EMI的衰頹與音樂行業近十年的驟變脫不了干系,但早在驟變發生之前就有不少誘因。EMI曾與電器公司Thorn合併,後又于上世紀90年代分道揚鑣,也就是説,與Warner Brothers和CBS等多方插足的競爭對手不同,EMI在最需要注入新血時依舊保持初衷,做一家徹頭徹尾販賣音樂的公司。

“它跟如今的唱片巨頭截然相反,別人在各行各業都分一杯羹,絕不吊死在買唱片一棵樹上;而EMI則完全依賴於唱片銷售,這相當於直坦坦地暴露自身弱勢——只有唱片賣得好,公司才能獲利。”

但拜託,唱片不好賣,十年前便發生了,如今唱片的銷售數字都比不上十年前的一半!自然而然,EMI垮了。它的音樂發行分支併入Sony ,旗下唱片子牌則以低於200萬美金的低價賣給了Universal Music Group,而有點本事的藝人,例如保羅麥卡特尼和Radiohead,則早早找好了退路,自立門戶玩起了獨立廠牌。

數字市場主流廠牌掌握生殺大權

有了網際網路,似乎任何一個獨立小廠牌的無名小卒都能繞過主流推廣的高門檻,把作品直接推銷給觀眾,擁有自己的一片天,但主流大廠牌的勢力依然強大。

非營利組織“未來音樂聯盟”(Future of Music Coalition)副總監Casey Rae説:“大家總覺得主流廠牌已死,或者將死,但我想就算是茍延殘喘,它們至少也像喪屍般強大。主流廠牌似乎與普羅大眾日漸疏遠,實際上它們在操控數字市場架構上依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其中,Rae最為擔憂的莫過於本次Universal與EMI之間的收購行為,會讓數字音樂服務的版權費用飆升。該組織多次反對Universal購入EMI子牌,因為收購成功後,Universal將佔據40%的錄音市場份額!

英國著名獨立廠牌Beggars Group主席Martin Mills表示,此舉無疑賦予Universal新生數字音樂服務的生殺大權。由於Universal擁有眾多音樂作品版權資源,“也就是説所有音樂服務商都必須依靠Universal生存,與Universal合作,接受Universal的合作條款。”

早在接手EMI之前,Universal就以向剛起步的新音樂公司收取高額版權費用而“名聲在外”,換言之,幾乎是把對方扼殺在襁褓中。Mills説,曾有一家新興音樂服務商名為Beyond Oblivion,由於向Universal等唱片巨頭交付大量金額,無法支付其他後續經營費用,最終未能上線。“該公司為版權支付了1億美金,其中大部頭全是交給Universal!新的數字服務上線,必須有足夠的行銷宣傳費用才能在市場立足,而當大部分成本都用於支付音樂版權費用,成功上線並站穩腳跟的機會就更小了。”

同時,廠牌收購,減少了消費者的選擇餘地,也並非好事。Universal變得過分強大,甚至讓歐洲相關管理部門顫顫巍巍,作為收購條件,他們要求Universal再次售出EMI部分作品目錄,包括Parlophone等子牌(但Universal依舊持有披頭士樂隊的作品)。

Universal CEO Lucian Grainge拒絕就本文接受採訪,但他在美國參議院委員會作供時曾表示,Universal絕無扼殺任何數字音樂媒體的意思。“削弱市場相當於商業自殺。我們是投資EMI,做更多音樂,創造更多選擇,提供更多平臺,挖掘好作品,讓歌迷合法購買。”

EMI藝人主流慘澹抑或獨立風騷?

説到底,EMI分崩離析對旗下藝人影響最大。Southall説,主流廠牌越來越專注于打造熱門單曲,這種專注,已經發展到完全忽視其他藝人和作品的地步。“除非能像Katy Perry或者Coldplay,否則藝人壓根得不到多少資源。會有一些藝人,應該説好些藝人,在合約期滿後不會被續約,可謂傷及無辜甚多。”

但説白了,到底如今的藝人對主流廠牌的依賴程度如何,也未能蓋棺定論,看看Paul McCartney和Radiohead,似乎獨立之後風生水起;再看看性手槍樂隊?人家幾十年前就已經對主流廠牌不屑一顧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