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12月25日文章,原題:北京斥鉅資讓中國搖滾起來 從北京平谷的某山坡放眼望去,中國音樂産業的未來並不引人入勝,眼前只是一片毛時代的農舍和乾燥的白菜地。但北京官員宣佈要在未來10多年斥資14億英鎊(注:約合人民幣142億元),將這片區域打造成中國樂谷,成為涵蓋錄音棚、樂器製造商、音樂學校、五星級飯店的龐大綜合設施。
由於擔心影視、音樂和戲劇落後於經濟發展,中國政府已將文化列為優先,承諾為藝術提供高達數十億英鎊的補貼。中國領導人表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儘管某些文化産業在政府支援下迅猛發展,如電影産量自2003年以來翻了兩番,但中國的音樂産業仍在起步階段,長期受制于猖獗盜版和政府嚴密管控之下。就在江南style鞏固了南韓在世界流行樂壇的地位之際,許多中國音樂人還在為生計發愁。熱波音樂節發起人李岱表示,該産業太小,我們沒有足夠的創作者和詞曲作者。
分析家認為,音樂産業的問題主要涉及經濟。但許多問題與管控有關,中國藝術家缺乏令江南style歌手那樣在全球聲名鵲起的空間。地方政府並不對人才進行投資,卻往往把文化補貼當成興建歌劇院、表演舞臺等高調建築項目的綠燈。李説:這些資金沒有流向藝術家,而是流向了中間人。
這種局面正改觀。去年中國音樂産業年銷售貿易額創下5200萬英鎊的紀錄,較上年增長23%。近幾年中國興起舉辦音樂節的浪潮,其中許多被作為提高旅遊收入和增強文化影響力的手段,受到地方政府鼓勵甚至贊助。此外,還大力推廣民間歌手,一對農民工組合就受邀參加了去年春晚。一些歌手已建立起自己的職業途徑。北京某搖滾歌手錶示,他的樂隊已通過演出和錄唱片過上了體面生活。(作者喬納森凱曼,王會聰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