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九萬里風鵬正舉 廣東流行樂壇的明天更美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27 13:51:5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作者:王曉波

廣東流行音樂乃是當代價值觀念、當代精神的最集中、最具影響力、最平民化的文化娛樂載體。如何進一步把廣東建設成為樂壇熱土,再創廣東流行音樂的輝煌明天?我從近日在廣東廣州150多名國家級、省市著名音樂人士的一次盛會中獲得了答案。

在丹桂飄香、秋風送爽的羊城,我榮幸的參加了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同150多名國內著名流行音樂人暨廣東各地的協會代表共聚一堂,共商協會發展大計,為全面推動廣東流行音樂的蓬勃發展規劃藍圖。

2012年11月16日至18日近三天裏,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主席付林將軍,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金兆鈞及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常務副主席宋小明,省委宣傳部、省民政廳代表及省文聯黨組書記白潔,省音協主席劉長安等亦親臨現場致賀。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代表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向參會代表做了協會五年來的工作報告,表示在未來五年,要把廣東流行音樂協會打造成為廣東省影響力最大的第一群眾性文化社團,把廣東流行音樂打造成廣東第一文化品牌。

1.光輝的35年

廣東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是廣東改革開放的重要文化成果之一,是中國最早市場化運作的文化産業和廣東優秀文化的一大品牌。廣東是中國大陸當代流行音樂的發源地。

今年是廣東流行音樂誕辰35週年,廣東涌現出一大批卓越的音樂人。創作了如《濤聲依舊》、《彎彎的月亮》等數百首詞曲俱佳的南派流行歌曲,紅遍大江南北乃至世界華人圈,沉澱為一個時代的記憶。廣東流行音樂35年來,廣東樂壇領軍人物陳小奇先生創作了兩千多首作品, 約 200 首獲獎, 其中《濤聲依舊》《大哥你好嗎》《九九女兒紅》《我不想説》《為我們今天喝彩》《跨越巔峰》《擁抱明天》和《又見彩虹》等代表作品自問世以來迅速風靡海內外,並久唱不衰,成為大陸流行歌曲的經典作品。陳小奇先後推出毛寧、楊鈺瑩、李春波、甘蘋、陳明、林萍、張萌萌、伊揚、光頭李進、陳少華、山鷹組合、廖百威、火風等上百名著名歌手,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流行歌壇的翹楚。

在整個中國流行音樂發展過程中,廣東流行音樂扮演著一個發動機和橋頭堡的角色。廣東為中國流行音樂提供了許多新的思維和新的實踐,是其他省市所無法比擬的。許多新鮮的音樂念頭都是在廣東流行樂壇産生的,這些新鮮的念頭影響著中國流行音樂的進程,引導著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廣東流行樂壇創下的多個第一,使廣東成為中國流行樂壇與北京相並列的南北兩大創作、製作基地之一,為現代中國流行音樂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7年5月1日,廣東出現了中國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揭開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序幕。全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是1982年的《請到天涯海角來》,這也是廣東流行樂壇第一首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原創通俗歌曲。1985年廣東舉辦第一個流行音樂大賽——“紅棉杯”歌唱大賽,是一場新歌、新風、新人的全國第一個大賽,中國的首批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也就在此大賽中誕生的。1986年北京也開始熱鬧起來,開辦了第一次全國百名歌星演唱會,崔健《一無所有》這首歌曲也由此推出來,中國電視臺第一次出現了通俗唱法,青歌賽在1984年出現,並在1986年分出了3種唱法,並延續至今。

在廣東流行樂壇的發展歷史上,涌現了《濤聲依舊》、《彎彎的月亮》、《信天遊》、《我不想説》、《小芳》、《我的愛對你説》、《晚秋》、《真的好想你》、《你在他鄉還好嗎》、《一個真實的故事》、《九月九的酒》、《牽掛你的人是我》、《大哥你好嗎》等大量經典之作。

廣東在引領音樂市場方面也付了辛勒努力和貢獻,陳小奇先生所述:“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是當時全國第一家音像企業。作為民營公司,又是省一級的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屬於第一家,也是第一家出版盒式身歷聲錄音帶,從中國音樂史上來説,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陳小奇先生指出“廣東地區具有市場化的特點,廣東目光緊跟市場,歌曲有了市場,廣東自然做起了歌曲。另外也有産業的依託,廣東網民人數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手機用戶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廣東流行音樂一直與這些産業結合在一起,最早的時候通過唱片公司,盒帶的唱片在最早時候銷量很好,當時發行商用麻袋裝錢來搶盒帶的。90年代的中國,百分之七八十的唱片加工和發行都在廣東,也就是説背後有唱片市場的支撐”。

2.“五年計劃”,前瞻未來

1月17日在“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 上,著名音樂家、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先生向所有參會代表做了協會五年來的工作報告,彙報了過去五年中,協會在舉辦大型活動、提高全國影響力、推動原創作品等方面作出的工作和努力。與此同時,陳小奇先生還提出了未來五年的協會發展計劃,並與150余位來自廣東各地的代表共同規劃廣東流行音樂的發展藍圖。

陳小奇主席還提出了未來的五年協會的發展計劃:我們將在黨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發揚傳統,鞏固基礎,將廣東流行音樂融入社會主義文化産業建設的大潮之中。為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國作出我們新的貢獻。未來五年,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將努力完成三大戰略目標:

  1、抓好組織的發展與建設,把協會打造成為影響最大的廣東省第一群眾性文化社團:

  協會將抓好各個專業委員會的建立與建設,同時大力扶持各地級市以下的流行音樂協會的成立與建設,形成以各專業委員會為支柱,以各地級市以下協會為基礎的新格局。

  本次代表大會對章程所作的修改,將重點強化“同人協會”的概念。會員的發展,將以志同道合者為基本原則,大力發展社會各界熱愛流行音樂、認同協會宗旨,遵守協會的組織紀律,願意為支援和發展廣東流行音樂作出奉獻的相關人士加入協會。

  五年內,各地級市流行音樂協會將覆蓋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協會的正式註冊會員將覆蓋全省所有地區。

  2、積極開展各項活動,把廣東建設成為樂壇熱土,把廣東流行音樂打造成廣東第一文化品牌。

  未來五年,除部分重大活動由協會總部運作之外,其他活動將以各專業委員會及各地級市以下流行音樂協會為單位具體運作,協會將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各專業委員會和地級市以下流行音樂協會的積極性的基礎上,加強協調工作,對各機構的活動在專業上、資源整合上給與大力的扶持。

  3、抓好會員服務工作,出精品、出人才,使協會成為全國流行音樂界首屈一指的地方組織。

未來五年,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將把工作重心轉向為會員服務的宗旨上,這是保證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礎,各專業委員會和各地級市以下的協會都要花大力氣做好這項工作。我們要搭建好各個平臺,讓各專業的優秀會員都有展示和脫穎而出的機會。爭取持續不斷地推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優秀作品和優秀人才,這是廣東能否保持全國領先地位、保持全國影響力的基本條件和基本保證。我們要打開思路,不拘一格,把握時機,引領潮流,讓更多的會員迅速成長起來,開創廣東流行音樂的新局面,不辜負廣東各黨政文化部門和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對我們的期望,使廣東流行音樂永遠紅旗不倒,綠水長流。

3.植樹“音樂林”,擬建流行音樂創意産業園

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在18日上午組織150多名國家級、省市著名音樂人士在黃埔區長洲島舉辦流行音樂藝術林植樹儀式,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主席付林將軍,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金兆鈞及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常務副主席宋小明,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等人在黃埔區委書記陳小鋼的陪同下,為長洲音樂林植樹,寓意歌滿黃埔,藝術成林。

據悉,以都市“慢”生活著稱的廣州長洲島,擁有豐厚的自然人文風情,著名歌曲《彎彎的月亮》便取材於此,歌中女主角“阿嬌”便是長洲漁家女的代表。

今年國慶期間,以廣場音樂會的形式舉辦的楊桃歡樂節音樂嘉年華活動,更增加了長洲島的流行音樂氣息。廣東流行音樂掌門人陳小奇也提出在長洲選址建設“流行音樂創意産業園”的設想。黃埔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書記熊麒麟向記者表示,黃埔區將繼續支援流行音樂産業在本地的發展,力爭將長洲建設成為“廣東省流行音樂創意産業基地”

4.力主保護著作權人利益,倡導中國文化健康發展

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為中國的文化産業發展發出自己的聲音, 于2012爭4月向《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給全國音樂人的公開》,呼籲全國音樂人信保護著作權人利益。

廣東省流行樂壇在上半年,針對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引發音樂人的爭議,4月6日廣東音樂人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廣東音樂人座談會”,隨時發佈《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給全國音樂人的公開信》,聲稱並呼籲保護著作權人利益應當是《著作權法》首要目標。

公開信明確表示:“著作權法主要是調整著作權人、使用人、(包括音像以及網路等使用者)的利益關係,其立法目的首先應該是保護著作權人的根本利益,以此推動創作繁榮。著作權包括三項人身權和十幾項財産權,屬於私權利,但《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的相關規定並沒有對這一私權利進行很好保護”。  

《著作權法》修訂開門立法,使我等音樂人有機會參與其中,表達音樂人的利益訴求。呼籲:全體音樂人應當堅持自己的立場,維護自己的生存權,為我們,也為中國的音樂事業,為中國的文化産業發展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是我們這一代音樂人的責任。

廣東流行音樂是反映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大眾性、平民性的藝術。更是科學技術進步後形成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觀念的新興文化。既是發展多元文化藝術的需要,也是充分體現地域文化價值的需要。

為此,我祝願具有強大生命力,感染力的廣東流行音樂明天更美好!

(王曉波 于2012年11月25日 于廣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